校园霸凌是近期最火热的教育课题,吸引了几乎所有关心教育的民众目光,使得教育部、学校等透过各种制度的设定来处理各类霸凌事件,并希望可以透过学校与制度让霸凌从教育现场消失。
个人对于如此的发展是抱着相较悲观的态度,因为霸凌是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权力架构与互动关系下的结果,而制度或许可以做到补救,但却无法有效的“防堵”这类事情的发生,更有可能使得校园霸凌事件走向更隐秘,更难以被发觉。要能够防堵就必须要把加害者、受害者、校方以及家长等角色及其中的权力关系勾画出来。
很多人简单的将霸凌事件视为加害者与受害者两个部分,然而事实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差异,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差异因素很复杂。其中可能是家庭社经地位的影响,或许是成绩优劣的差异,也可能是个别学生的人格特质使然。
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包括家长对学生的态度,老师跟孩子的互动方式等等的变因,因此校园霸凌绝对不只有加害者与受害者两的方面,还需要综合考量家长、老师等角色与互动模式,才能够针对个别的霸凌事件进行有效的调解。
举个例子,为何有些孩子会去霸凌其他人?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孩子的霸凌行为与其身处的家庭及亲子互动有密切关系,大部分霸凌者的家庭关系都充满暴力与冲突(长辈的体罚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关系),因此要弄清楚一个孩子为何会对其他同学作出过分的行为,可能需要深入了解其亲子关系,甚至是家庭不同角色之间的权力架构,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搞明白的事情,更何况大部分家长都不会承认自己或是家庭有问题。
此外,学校内部的同学互动情况也与师长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小朋友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以及该如何让老师包容与接受其行为(换句话说,很多孩子都是人精),当老师没有一定的敏感性,或是低估学生之间的冲突关系,必然会间接的促使霸凌事件的发生。
再说,同侪之间的社会网络与互动关系也对霸凌事件有直接的影响,身处同一个教室,甚至是同一个校园的孩子很清楚知道校园内发生的事情,为何他们会无视霸凌事件?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对受害者的遭遇采取沉默的态度?这些都是必须去思考与找答案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够被解答,那各种做法很可能就只是隔靴搔痒,让加害者更有经验的不被别人揪出,让受害者更沉默的被施暴。
其实我们都经历过校园生活,也很清楚所谓的霸凌、欺负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而霸凌事件是社会文化、家庭关系与师生互动下的结果,如果没有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弄清楚,要降低霸凌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至于各种制度的建立,那是一种救急的措施,如何深入问题本质去彻底解决,这需要专业与各种资源的配合才能够做到。希望教育部等主管单位能够从本质去看问题,慢慢的调整我国的校园文化,降低学校霸凌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