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界接连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校园霸凌频发,大学生跳楼轻生,教师掀起离职潮。这三件事看似独立,却并不孤立,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严峻的真相:我们的教育生态已严重失衡,陷入“系统性疲劳”。

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资源越来越充裕,为何教育却让学生与教师愈发沉重?非但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为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还越学越倦,越教越累。眼下所见是一群“疲惫的老师”带著一群“忙碌的学生”,在制度洪流中艰难前行,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学生在无休止的课业负担中,逐渐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对生活的热情,乃至对生命的眷恋;教师在繁杂琐碎的事务中,磨灭了教育的初心与激情。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师生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这正是当下教育最大的悖论。

面对困境,社会往往本能地选择“再多做点什么”,习惯用“加法思维”来思考出路。各领域的专业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如增设课程、增加法规,加强教育、强化管理等等。这些建议并非没有用,但对于一个已疲态尽显的系统而言,我想更需要的并不是“加码”,而是“减负”,因为今天的教育问题症结出在“做得太多”。

当学生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在课堂上被要求保持沉默,下课后又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同学玩乐、互动,所谓的尊重、理解、友爱该从何学起?哪来机会学习处理矛盾、化解人际冲突、建立友谊、获得归属?又如何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同样,当教师被无止尽的行政与非教学任务绑住手脚,疲于奔命、仓促赶课,他们如何能静心备课、专注教学,收获满足感?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建立有温度的情感联结?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保持初心,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教育的意义?

因此,真正的解药,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比起多做一些什么,我们目前更需要的是减少一些什么,为教育减重,为师生松绑,给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减”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生的幸福感,为整体教育“增值”。诚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减是为了增,是为了给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留出时间和空间,为了青少年学生更好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也为教师赢回专业尊严与职业幸福,让师生都能过上更幸福、优质的教育生活。

只有当教师找回初心,心有所依,学生重获归宿感,情有所归,课堂成为师生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场域,教育才能不负所望。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