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政党、社团与宗亲组织层面,曾经拥有过许多引以为傲的集体力量。有些社团是除了中港澳台以外最活跃以及最有凝聚力的组织。从捍卫母语教育、凝聚校友情谊、关注经济议题,到宗亲乡团维系族群情感,华社组织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构筑起华社团结自强的重要支柱。

然而近年来,社团内部分裂的状况屡见不鲜,乱象丛生,青黄不接的问题更是日益严重。

这样的分裂,很直接地反映在行动力的衰退与新生代的集体疏离。无论是政党之间的争斗,还是社团内部的权力内耗,最终导致的共同后果是:年轻人逐渐冷感,组织逐步失能,华社原有的影响力也在一点一滴地流失。

政党斗争:马华与行动党超过半世纪对立

政党的对立是华社长期分裂的起点。马华与行动党横跨半世纪的敌对关系,早已不是政见之争,而是情绪与标签的攻防。

这种零和思维主导下的政治斗争,久而久之已内化为一种社群撕裂文化。每一次公共政策争议,都在主流媒体上演两党之间的互相指责、抢功或者甩锅的戏码。原本可以携手争取的议题,最终却被消耗在各自为政、各自表述的内斗之中,让华社陷入“声音很大、成效很小”的困局。

这种对立,也渐渐扩散至华社基层与各类组织之中,成为内耗文化的温床。

华团乱象:从称兄道弟,到势不两立

宗亲会与乡团,曾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为稳固的基石。它们承载著乡情、族谱与文化的延续,也凝聚了社群内部的资源与网络。可惜的是,近年来这些原本象征团结与认同的组织,却频频传出内哄争端,从“称兄道弟”的热络,演变为“势不两立”的对立。

许多纷争的源头,都发生在理事会改选或资源重整的关键时刻。一些领袖即便任期已满,仍不愿交棒,透过修改章程、安排代理人,甚至另起炉灶设立平行组织,导致整个社团陷入合法性与代表性争议。更常见的是卸任者表面退位,实际仍在背后干预社团运作,甚至公开否定新任领导团队,让本应更新的会务陷入困局。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原本可以透过私下沟通解决的小事,最后都选择在公开群组中质问对峙。原是一通电话或一场饭局就能厘清的误会,最终却演变为社交媒体上的内哄戏码,不仅撕裂彼此情谊,也让整个组织形象大打折扣。

在活动运作方面,也常出现合作变冲突的情况。原本应该团队协作的一场活动,却因谁主导、谁站C位、谁获得掌声而引发明争暗斗。活动甫结束,人心即四散,留下的是情绪未清与关系裂痕。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社团章程未明文限制会长任期,“万年会长”现象屡见不鲜,权力长期集中于少数人,新人难有晋升空间,甚至不会有新人加入,组织活力自然枯竭。

若这些问题不及早正视并进行制度改革,即使华社拥有再多的组织,再多的会馆与宗亲会,也只是形式上的“百花齐放”,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难以合力”的碎裂现象。真正可怕的不是纷争本身,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纷争。

为什么年轻人不参与社团?

老一辈经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对社团无感、冷淡,不愿意加入。其实,问题不在年轻人,而在环境与文化。

当代年轻人所处的社会节奏与职场压力,远非过去可比。他们不再仰赖社团来获得身份认同或生活资源,而是更重视效率、成就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化的应酬、无止尽的会议与冗长的程序,早已无法吸引这一代的参与动机。

最关键的是,年轻人看不到参与的空间与意义。

在理想上,他们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在现实上,也无经济回报。纯粹靠热情支撑的社团,在现今社会已越来越稀有。

当他们看到社团内部充斥著斗争、争功、效率低落,甚至连一句话都可能被扭曲为站边表态,自然选择敬而远之,甚至一开始就选择不参与。

社团年轻化,需要的是“放手”

要真正实现社团年轻化,不能单靠表面功夫,而要执行上赋权,文化上包容。

最容易的做法是在一些活动与决策上让年轻人主导,比如一场节日活动、一场晚宴、一场户外活动或者等等,让年轻人参与设计流程、找表演、安排座位,让长辈放下“要稳、要体面”的包袱,融入一起“玩”。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吃吃喝喝,年轻人不仅能学到如何协调沟通、处理意见冲突,更能培养面对群众与实务操作的能力,这些都是职场与学校难以给予的宝贵软实力。

而长辈们也要学会尊重多元的做事风格与领导方式。年轻人不是来推翻什么,而是用新的方式延续前人的累积与精神。

如果能在领导人交接的过程中,提早物色接班人,接班人也要了解社团的会务,接班时清楚交接文件与帐目,整个组织将更有秩序、更有未来。

华团需要青年接力

马来西亚华社组织的多元与活力,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内斗不会让任何一方真正胜出,它只会让年轻人敬而远之,让组织的公信力瓦解,也让整个组织成为外界的笑柄。

一个成熟的社团,不是看它有多少会员、有多少资产,更要看它是否能让老中青三代协力共事、共同玩乐、共同成长。

我真心期待看到更多由年轻人参与社团,主导就职典礼、节日活动、晚宴、各类运动比赛或者主导定期活动如羽球、登山、读书会甚至是一起动动手脑搓搓麻将。这些参与感都能让年轻人在工作之馀发挥所长、建立归属以及得到成就感。

否则,我们将只能在历史上回忆那些曾经辉煌的名字,而再也唤不回那份属于整个华社的集体荣耀。

唯有让组织重新活起来,让新血真正参与、主导、发光,华社的声音才不会消失,而能一代接一代,继续响亮于这片土地上。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