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自己参加过演讲比赛(从小学至成人公开赛),也多次担任评审,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反馈。我发现很多人对演讲该怎么写、怎么说,似乎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我常在想:这些被奉为准则的建议,真的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把他们推向单一的表演形式,而忽略了演讲真正的价值?我把这些观察归纳成其中几个迷思。

1.开场必须称呼并报上演讲题目

很多人强调“格式正确”,习惯要求孩子一开口就称呼评审、老师、同学,然后念题目,才符合“标准答案”。曾经在一场赛后会议中,有评审甚至提出参赛者没有称呼就必须扣分的说法,认为这是不尊重大会和评审。这更像是大人要求孩子尊重权威,而不是大人尊重孩子的表达。尊重和礼貌体现于态度与语气,而不在于背诵一段标准台词。

再说,演讲不是写作或朗读,观众的注意力在最初几秒尤为关键。优秀的演讲的开场方式很多,可以用问题引发思考、用故事带入情境等等。如果我们一味要求称呼与报题,就等于在演讲最宝贵的开端塞进一个程式化的动作,让舞台变成流水线,牺牲了吸引力和原创性。

2.内容必须有伟人事迹的佐证

演讲台上,伟人总是被一再“邀请出场”。从爱迪生到爱因斯坦,从迈克乔丹到李宗伟,他们几乎成了“万能嘉宾”。然而,当名人的故事被反复套用,原本动人的传奇,也只剩下背诵的痕迹。演讲变得像是比谁记得更多典故,而不是谁更能提出独特的见解,仿佛没有伟人背书,自己的观点就没有重量。

但是,演讲的魅力本该来自与听众的交流和连接。演讲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伟大的名人成就,而是真实的切身经验 一—个孩子如何克服上台的紧张、一次团队合作里的小磨合等等,这些微小的故事,反而让表达更有温度,也从中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

3.观点要“正确”且不宜表达不满

在许多演讲比赛中,孩子被反复叮嘱:“要说正面的话”、“不要抱怨”,仿佛演讲比赛就是道德价值的宣讲。这种要求表面上是鼓励积极,实际上却是一种温柔的审查一直允许出现“正确”的声音,不允许表达疑惑、不满或批判。于是,孩子们学会的不是思辨,而是应声附和;不是如何建构论点,而是怎样避免“出错”。

事实上,表达不满与批判并不等于负面或不尊重。它们恰恰是思考的起点,是孩子感受到现实落差之后的自然回应。演讲若不能容纳疑问与批评,就难以触及多角度的视野。教育真正该守护的,不是孩子说出“正确答案”,而是他们能表达自己的观察、困惑与声音。唯有如此,演讲才可能成为社会真实多样的回响,而不是迎合权威的单一逻辑。

这些演讲的迷思,其实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的投射一希望他们循规蹈矩、合乎期待,却忽略和剥夺了演讲作为自由表达的本质。长期下来,舞台上只会剩下一群训练有素却千篇一律的“应声机”。口才教育不该是压缩孩子的差异,而是帮助他们发展出独立的思维和鲜活的表达,让各种声音百花齐放,也让听演讲成为一种享受与启发。

丘淑霖

曾任执业律师,现为国家电台时事资讯节目主持人,亦是口才培训导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