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槟城,一块娘惹糕卖到1令吉50仙时,同样的价格,你也能买到一包份量扎实的经济米粉,而如果说有哪种食物最对得起“经济”这两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经济米粉。
经济米粉的魅力就在于,这是一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面食,却承载了槟城人太多的日常记忆。
虽然名字叫经济米粉,但选择并不局限于米粉,摊贩通常还会让你选粿条、黄面,甚至快熟面。煮法也不花俏,就是黑酱油拌炒,再加上调味与豆芽,也有的加菜心,而不同小贩会在这简单的基础上做出各自的风味,有的微甜、有的偏咸。
配料也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炸甜腐竹,福建话叫“竹脚枝”,有的会撒一点猪油渣,更高级的还会加江鱼仔,就是在平平无奇的面食中加点香脆口感,然后再搭配一匙腌渍辣椒或甜辣椒酱,一口吃下去,咸香交错,让人瞬间回到最熟悉的街头味道。

我尤其喜欢让老板加多一点甜辣椒酱,让面食的口味变得更甜的同时,口感也有点像槟城版的福建炒,面条煮得稍湿微干的那种状态。
至于我最念念不忘的经济面,是小学时期食堂里的经济快熟面,老板会在煮好的面上额外淋上一勺鱿鱼熬制的汤汁,香味立刻飘满整个空气,让原本朴素的快熟面瞬间升级。下课钟一响,冲去食堂排队的画面,至今想起还是觉得嘴角泛起笑意。
当然,槟城人对“加料”的执著是出了名的,经济米粉也不例外。若想奢侈一点,还可以加午餐肉、咖喱鸡、娘惹卤肉、炸斋鹅、荷包蛋或炸春卷等等,种类之多堪比经济饭。
你想吃得家常,它很家常;你想吃得豪华,它立刻升级,完全符合槟城人“什么都可以加料”的灵魂。

对槟城人来说,经济米粉不仅仅是一种填饱肚子的食物,这更像是一种在地情感的承载物。经济米粉的价格亲民,份量又足,既能满足日常需要,也带著浓浓的人情味。对很多人来说,这不只是一碟面,而是一段段关于校园、街头和家庭的回忆。
如今的槟城餐饮越来越多元,高级咖啡馆与手作甜品不断出现,但在许多人的早餐或宵夜首选里,经济米粉依然稳占一席之地。
经济米粉没有浮夸的卖相,也不需要复杂的宣传,因为只要一口下去,就能尝到最纯粹的幸福,这样一份平实的美味,才是属于槟城街头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