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国立大学收生制度存有许多弊端,比如优秀生无法获得心仪科系、收生标准不一等的情况下,私立大专的存在对非土著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它不仅让优秀生有机会依照自身意愿修读理想的科系并取得大专文凭,也为那些成绩未达国立大学标准、或持有统考及其他获高教部认可同等资格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途径。
与国立大学相比,私立大专的录取条件相对宽松。例如,只要在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中考获两科C,就能申请学士学位课程;或是凭大马教育文凭(SPM)先修读专业文凭课程,再衔接学士学位课程。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的是,进入私立大专并不困难,但顺利完成学业却未必轻松。大专的课程不仅比中小学更深入,也要求学生具备搜集资料、分析、创作等能力。若学生原本的理解能力较弱,就会发现自己难以应付学业。但只要他们愿意加倍努力,仍然有机会顺利完成学业。
学生也要明白,无论是专业文凭或学士学位课程,都必须按照我国高教部制定的标准完成学业,其中无论是否感兴趣,学生都必须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而非只修与专业相关的科目。
此外,大专的学习模式与中小学截然不同。中小学生只需听课、依靠课本即可完成作业,但大专生必须主动到图书馆借阅资料、上网搜寻信息,甚至通过访问来完成作业。因此,大专生必须摆脱依赖老师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更具挑战的是,大专的作业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正是学生们最大的考验。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若遇到不配合的组员、不做事的成员,甚至自己被排挤,该如何处理?
问题是,中、小学的教育是成绩导向,鲜少训练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软技能。因此,许多学生一旦升上大专,突然被要求成熟应对各种状况,包括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出问题时,往往难以适应,有者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无法如期交作业、缺席考试,甚至中途辍学。
近期,在2起大专生坠楼悲剧的报道中,都提及团组功课的问题。尽管外人如我并不确切知道2名学生走向绝境的真正原因,但各大院校的学术人员与管理层,必须严正看待大专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加强校内的辅导与支持系统,比如让每个学生明确知道可以寻求协助的管道,让他们在绝望时看到希望。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身边又无人接住他们的情绪时,那种窒息般的无助与绝望,外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社会不该再轻率地说“既然有勇气自杀,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而是应反思:我们是否愿意在他们最需要时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