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和沟通领域学说里,有著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名曰“平行沟通”。若以浅白之语道来,即沟通的双方看似在交流,但实际上各自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两条平行的线,永不相交。
近期沸沸扬扬的侨民华小地契风波,恰是“平行沟通”的活生生范例。雪州政府心怀长远,希冀为该校奠定永续发展的根基;而董事会则忧心迫切,急于解决眼前的地契续期难题。两方皆为华教鞠躬尽瘁,却不免陷入“平行沟通“”的窠臼,各执所见,殊途同归而不自知。
回首过去一周的风声鹤唳,细加梳理,其实脉络并不复杂。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的良苦用心,在于为侨民华小的“以地养校”模式提供一份永久的保障。他所提议者,仅是将土地用途由“商业”转为“校地”,丝毫不损董事会之权。不惟礼堂收益无碍,且可规避因人事更迭或他变而致之出售抵押之虞。
至于侨民华小方面,其诉求亦属浅白易懂:所盼者,只是一纸一令吉的象征性费用,而非高达617万的沉重负担。最初的筹款行动,也不过是为地契续期一事筹措经费,而非政治炒作。
在“平行沟通”尚未理清之际,若再有第三方横插一杠,制造“杂音”,则分歧益难调和,甚至衍为新困。沟通学将此现象称为“多方干扰”,其害在于分散注意力,固化双方原有立场,更平添枝节,使对话从解决一事,沦为纠缠万端,愈发扑朔迷离。
在侨民华小这场风波中,果不其然,有人见“华教”二字便如见猎心喜,跳将而出断章取义,大肆炒作。马华所为,不过是趁机搅局,借题发挥。这一桩关乎地契的技术性课题,本就充斥法律术语与程序盲点,已令公众云遮雾绕;再经他们添油加醋,徒增噪音,令舆论场更是雾里看花。
凡有添乱之徒,必也有化解之人。在沟通学的学说中,此类角色被称为“调解者”。其要义在于,不偏不倚,客观简述各方观点,寻觅共识基点,于纷乱中开辟一线清明,使原本的“平行沟通”得以转圜,走向合作。
在侨民华小地契事件中,《火箭报》便是这一角色。它适时推出“四图懒人包”,条分缕析,既交代始末脉络,又点明“校地化”的种种利处。文字不繁,图解直观,使原本盘根错节的争议,一下子化繁为简。此举不仅让公众得以看清全貌,也为双方提供了共同认知的基础。若论功过,《火箭报》此番当记一功。
化解僵局
其实,要化解“平行沟通”的僵局,并非玄之又玄。方法无外乎三板斧,既敞耳倾听、明确提出需求以及寻找双方都认同的某个部分,即使只是隅地涓滴,也足以成为桥梁。由是,言谈便能自针锋相对转向同心协力,使原本的冲突,渐次化为合作的契机。
果然,在双方会晤之后,症结迎刃而解。雪州政府耐心厘清校方所需,并说明土地处置之程序;侨民华小董事部亦在与黄思汉详谈后,议决将土地用途转为“校地”,方便雪州政府以象征式地价处理。原定的筹款晚宴依旧举行,只是将筹款目标移作学校活动与建设之用,化压力为助力,不失为一桩好事。
至此,侨民事件算是尘埃落定。雪隆华校董联会亦表高度赞赏,舆论场内,喧嚣渐息。此番由“平行”而至“交汇”,可谓曲折虽多,终归皆大欢喜。
许多纷争,说到底并不复杂。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只因为有人力解难题,有人拼搅混水。有些人懂得把姿态放低到与民并肩,化干戈为玉帛;有些人却始终喜欢唯恐天下不乱,以噪音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