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住家收藏烈酒是否需要执照的新闻掀起舆论波澜。在某场讲座中,主讲者的谈话被媒体以标题方式放大,结果连媒体高层都一度以为这是新规定,进而在社交媒体疯传,引发民间不安。幸好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在第一时间发表文告澄清,若烈酒已在合法渠道缴税购买,且仅为私人收藏或自用,根本无需任何执照。

翻查1976年《国产税法令》第34条文,其实对烈酒储存早有清楚界定。零售或批发持牌者不得在执照以外场所存放烈酒,但此限制不适用于个人自用收藏。换言之,这条文数十年来未曾更动。普通非穆斯林公民若在家中收藏几瓶威士忌、干邑、龙舌兰,或是从海外带回的纪念酒,只要是缴税合法购买,完全符合法律精神。

然而,讲座中主讲者若在表述上不够精准,或在转述环节未能准确拿捏条文细节,就很容易导致公众误解。尤其“烈酒”在英文法令中的分类,主要涵盖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朗姆、琴酒与龙舌兰,而不包括葡萄酒与啤酒。这样的区分若未加说明,也会造成进一步混淆。

在资讯传递快速的今天,一句话的差池,往往足以“一语激起千层浪”。尤其涉及酒类、宗教与族群敏感的课题,更容易触动社会脆弱的神经。许多非穆斯林家庭都有收藏洋酒的兴趣,有些人甚至喜欢在旅行中搜集各国限量版烈酒当作纪念。一旦出现“家藏酒类违法”的标题,自然会引发恐慌,甚至衍生不必要的族群猜疑。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官员在公开场合发言时,必须慎之又慎,确保表达严谨,避免模棱两可。资讯的传递者在报道或解释时,更需留意法令原文,避免因措辞不当而引起社会情绪。

新闻本质上应当是传递事实与解读现实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性与周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追求吸引眼球,而忽略了背景与细节,就可能让原本并不存在的新规定被误解为现实,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猜测与忧虑。至于政策与法令的解释者,更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出面澄清,避免小题大做,酿成社会疑虑。这次副财长的快速回应,正是平息风波的关键。

所谓“家藏烈酒风波”,并非新法令,而是旧条文的再解读,却因言辞失准而一度引起骚动。这件事的启示在于,公共信息的表述必须精准,解读必须谨慎,接收与传播也需要理性。在族群敏感的马来西亚,任何公共议题若缺乏理性沟通,都会被放大为不必要的争议。唯有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政策表述、资讯传递与公众认知之间保持平衡,才能避免社会陷入无谓的恐慌与误解。

纪曌

原名黄剑飞,字纪曌,寻根广东开平始知族谱三十一世为“纪”字辈,生于70,长于80、90太平盛世,风云际会廿一世纪初参与国家民主改革进程与世界格局变幻,大病一场恍然,仅以《日月当空》照汗青,纪录而今乱纪元之始。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