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屡登上新闻版面。有人把矛头指向学校,认为制度不完善;有人怪罪同侪,觉得是有人带坏了同学。尽管师长和环境责无旁贷,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是问题儿童还是问题少年,大多延伸自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

在这些校园霸凌个案中,最令人难过诧异的是,除了中学生和大专生外,施暴者和受害者中竟也有小学生。每当类似新闻出现,学校与教师固然难辞其咎,但若只将矛头指向教育体制,忽略家庭因素,恐怕还是治标不治本。

《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的天性并无恶意,真正把他们带偏的,是后天的耳濡目染。《三字经》里还提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 ,老何为。”

顾名思义,生育子女,如果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为人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因此,要教出好苗儿,父母与老师需互相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相辅相成。

我们不妨反思:那些在校园中霸凌其他学生的孩子们,为何会有这些霸凌行为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发布的《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校园暴力和欺凌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并不是一次的独立事件,而不受挑战的欺凌行为往往会愈演愈烈。

换言之,施暴者针对受害者的带有攻击性行为,是故意和反复实施的行为。当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包括:口头侮辱、骂人、起恶意的绰号;殴打、直接攻击和偷窃;以及威胁、散布谣言和社交排斥与孤立。

诚如我在2025年1月8日刊登的《从花名看校园霸凌》里举例取花名这回事,有些一年级学生已会为其他同学取花名,包括针对有关同学的肤色、身形或其他特征来取花名,而这些花名往往都含有取笑嘲讽的意思。糟糕的是,很多父母(或成年人)竟认为花名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殊不知这才是校园霸凌的根本问题啊!

校园霸凌绝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开玩笑”。我们不时看到一些父母在孩子涉嫌霸凌后,不是先反思,而是急著为孩子洗白,再不然就是以“我的孩子还小”为借口或恶人先告状,那只会让孩子学会逃避与推卸责任。如是的处理态度,不仅伤害了受害者,更在无形中助长了霸凌循环。

尤其在现今的少子化趋势,很多家庭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们尽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富养”孩子。惟,真正的“富养”不是外在物质,理应是内在精神,包括建立正确的三观与态度。

作为父母,我们理应富养孩子的三观与内涵,让他们懂得是非曲直、尊重他人、心怀同理、能独立思考,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远比考卷上的几个A更重要,因为精神富养的孩子能在面对挫折和诱惑时守住底线,不轻易沦为施暴者或受害者。

如果家庭教育失守,再完善的校园制度也只是治标,唯有父母与学校携手,才能终结霸凌循环,让孩子真正富养于心,而非空富于物。问题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曾否检讨自己吗?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