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连疫情最严重的那一年,外资都比现在多。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DOSM)刚发布的文告,2025年第二季度,马来西亚的外来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只有区区16亿令吉,比上一季暴跌了83%,创下16年来最低之一。
这数字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点波澜。可如果你问一般人:“你有感受到吗?”
答案大概是:“哈?外资有进来过咩?”
我们早就习惯了一种政治语法:“我们正大力吸引外资”、“投资者对马来西亚有信心”、“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的重要枢纽”。
听久了,像一首熟悉的摇篮曲。哄著你继续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未来自然会更好。
可在现实里,你买一包奶粉、缴一次水电费、换一台旧手机,感觉从未如此吃力。
外资,渐渐变成了一个技术性数字,而非生活能触碰的改变。
它成为政客口中的自我鼓掌,却不是人民钱包里的重量。
“有信心”听起来很美,可它往往不等于“有改善”。
更何况,所谓的信心是怎么测量的?是几场招商大会?几张合照?还是几个Power Point里亮眼的projection?
这一切,就像一个把国内生产总值(GDP)挂在嘴边的医生,却忽略病人的体温和脉搏。
问题也不只在宣传,更在现实。为什么外资不来?
其实答案很简单:不确定性太高。
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项政策会在明天被推翻;哪个部长的言论,会引发新的市场不安;哪一场朝野角力,会让投资者选择“观望”而非“下注”。
甚至连消费税、外劳政策、公积金(EPF)、最低薪金标准……都年年摇摆,朝令夕改。
你以为资本家不怕风险吗?错,他们最怕的就是政策性风险。
外资从来不是看广告来的,是看环境来的。
是看你的政治能不能稳定、法律能不能执行、契约精神能不能兑现。
而当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三个月后的国家预算案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又怎能指望,有人敢把上亿的资金放进来长期经营?
民众感受
当一个国家的治理连“可靠性”都无法保证时,任何关于“吸引外资”的语句,听起来都像是空头支票。
普通人不是没感受的。
他们可能不懂“国际资本流动”这种术语,但他们看得出公司没扩张、店铺没新开、工作没多几个。
更实际的,是那个账单不会骗人,那个开销越来越紧,那个连孩子学费都要精打细算的焦虑。
你说外资会来,人民只想问:“我家的晚餐会不会变贵?”
你说投资者有信心,人民只想问:“我还有几年可以换新车?”
这就是现实与口号的落差。
在这种落差下,“信心”听起来更像是对人民的要求,而不是政府对自己的责任。
外资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国家治理的信任值;
“吸引外资”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如果连本地人都对未来失去信心,又凭什么要别人投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