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贸易震荡,宣布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大马虽然成功从原本的25%高关税谈判至19%,但这一“降幅”背后,其实隐藏著更深层的战略让步与结构性隐忧。

关税的本质是经济博弈的显性筹码,关税背后的妥协,则是主权、资源与价值观的隐性交易。

看似“降税”,实则“交换” 

马来西亚与美国达成的协议表面上是“利好”:关税从25%下调至19%,暂时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与东盟其他国家保持在同一水平。然而,据报道,我国必须在“清真认证标准”与“稀土供应”上作出调整,才换来美方的松绑。

这意味著大马已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受关税国,更是在全球产业链与地缘政治中成为资源与规则交易的参与方。这一让步,可能影响我国在中东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产业声誉,同时也涉及到国家战略资源的调配自主性。换句话说,我们为“经济喘息”所付出的代价,远不只是表面上关税的“几个百分点”。

区域比较:压力亦是竞争动力

本次美国对全球多国关税进行重设,从中可窥探其“新一轮区域战略排序”。东盟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态势:

新加坡:继续享有10%的“优待税率”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同属19%税率中间层

越南:20%税率中间层

缅甸、寮国:被课以 40% 的“高压税率

日本、韩国与台湾:分列 15%、15%、20%。

这一排名既反映出美国对各国经济开放程度与战略协作意愿的判断,也对我国施加了隐形压力。我们不能忽视,新加坡为何能稳定维持在10%,而我们即便谈判后,也只能“退”回到19%。

这凸显我国在产业科技含量、外交手腕与信任体系上的差距。要想从中游脱颖而出,单靠谈判是不够的,更要在技术、制度、透明度与国际信誉上持续加码。

出口依赖症,极需经济体质改革

本次关税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尤其对美出口比重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面对外部关税震荡,我国许多中小型制造商顿失订单、成本飙升、利润压缩,产业链“被动挪移”情况日益加剧。倘若继续依赖传统制造与资源型出口作为增长引擎,只会在下一波全球变局中再次陷入被动。

反观越南,虽然也面临关税,但在过去十年不断向高端制造、电子、晶片等领域转型,逐步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而印度更早已开展“去美元化”与“本土替代”战略,强化其自主能力。

大马要走出“出口依赖—政策让步—短期缓解—再度依赖”的恶性循环,唯有加快经济多元化进程,构建更具抗风险能力的内需市场与区域合作网络。

美国“惩罚性关税”威胁下,大马须自我审视

特朗普在行政命令中明言,若查出企业“绕道”出口,将直接施加40%惩罚性关税,并由商务部与贸易代表处定期发布违规名单。这一“连坐式监管”机制,意在震慑转口贸易行为,却也给大马“转运中心”角色带来莫大压力。

我国过去积极推广“区域物流枢纽”定位,尤其在巴生港、柔佛与东马自贸区发展上不断投入。但在新政策威胁下,许多外资可能转向东南亚其他国家或转向更“透明安全”的路径。

我们必须加快通关数字化、清关合规化与制度国际化改革,确保我国不会沦为被惩罚的“中转站”。

下一个五年:合作或对抗的临界点

本次关税事件,是马来西亚与全球经济关系重新定位的分水岭。我们既要正视美国为首的贸易霸权现实,也要借机反思我国在国际舞台的战略韧性。

从长期来看,大马需同步展开三个方向:

1. 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从OEM代工转向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制造;

2. 建立多边贸易保障机制:强化与东盟、中国、日本、欧盟的自由贸易区(FTA)合作;

3. 深化国内改革与治理现代化:以透明、专业、高效的制度赢得国际信任。

关税只是表面战术,结构调整才是深层战略。唯有在波动中保持定力,在谈判中不失底线,马来西亚才能真正走出“外强压境、内疲应战”的困境,迎来更稳健的经济前景。

在全球化退潮、地缘风险升温的时代,国家竞争从关税表象延伸至制度、信任、创新的全方位较量。马来西亚能否在这场博弈中“以小制大”,将取决于我们的战略眼光与改革意志。当前的19%只是喘息,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才是真正的胜负关键。

王赫奇

企业文化研究者和连续创业家。至今共为超过百位企业家、教授、以及各领域专家出版书籍,并在2021年实现出版社的绿色转型。目前专注于企业永续发展、经济与政策研究、组织架构与企业管理课题。此外,还在东盟多国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