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至今已经68年,然而上至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仍然疲于奔命的用国旗证明自己很爱国,而团结政府年初就以培养爱国精神之名,耗费了840万购买国旗徽章供全国中小学生每天佩戴,这俨然是一种马来西亚独有的“国旗症候群”。
这个“国旗症候群”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心慌慌的一般人对于挂错国旗的焦虑,另一种是对别人挂错国旗而感到极度狂躁焦虑的爱国之士。这两种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截然不同,却凸显了生活这片土地的人民彼此之间的分裂状态。
想到独立近70载的马来西亚,每年8月仍会陷入国旗与爱国的争论就觉得很无奈,其实这个国家还有更多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政治人物还有更多比这个课题更该关注的事情,但大家似乎更在乎国旗与爱国的议题,使得整个社会、媒体耗费了大量的注意力与资源在这个课题上,除了口水和分裂,还有什么效益?
身份认同这件事本来就很难理性的讨论,尤其是当大家都已经有预设立场的时候,相关的争论坠入如何证明自己对,别人是错的漩涡。如此的争论方向往往会走向必须自证的陷阱,结果就是毫无意义的口水与说不清楚的委屈,如今的国旗事件争议也赤裸裸的展现了这样的结果,但凡是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动的被要求自证,陷入无穷的自证陷阱。
就像这次五金行老板的指控,挂错国旗确实是事实,但其背后真的等同于不爱国?他真的不爱国那为何要挂国旗?他真的对国家有怨到非得侮辱国旗?很显然并不是,但指控者抓著道德制高点与标签化的做法,让相关人士必须自证,使得该五金行的人员只能够吞下这个指控,毕竟没有人能够自证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是吗?
这种“国旗症候群”背后是捞取便宜政治资本的手段,而没有深入思考的人就会被这种操作带进去,成为被愚弄的对象,这种做法不会让这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只是继续沉沦,最后可能成为极端。
作为开明的团结政府,应该正视“国旗症候群”的现象,不该推波助澜的让这种现象继续发展,而是透过教育等方式推动公民意识的发展,让人民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判断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与困境,我们才能够摆脱年复一年的国旗与爱国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