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日将近,大大小学的学府、商家也陆续在门前悬挂国旗。然而,近期发生的两起”倒置国旗”事件,却被推上了舆论与政治的风口浪尖——先是森州波德申某一华小,接著是槟城甲抛峇底一家五金店。此事被政治人物视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借题发挥,咄咄逼人,再次扮演”民族英雄”的角色。
根据森州当地议员解释,涉事校工是特殊人士,患有智力障碍,才会误挂国旗;另一厢,槟城五金店业主喊冤表示,在测量铁杆测量高度时,不慎把旗帜倒置了。
两起事件的共同点是——当事方在发现失误后,第一时间就已纠正。
这两起事件都是由网民拍摄并上传至社交媒体,迅速引起关注,仿佛国旗成了”受害者”,有关校工和业主是”加害者”,全民进入了”替国旗伸张正义”的公审模式。
事实上,倒置国旗或国旗插图失误也不是头一遭。今年四月,教育部的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分析报告中出现国旗插图设计失误,教育部也做出道歉。对于涉事官员,最后以调职作为纪律处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不过,对比之下,近期事件的处理明显不同。教育部部长法迪娜扬言要对有关小学采取严厉行动;另一边,国家团结部长艾伦达干则敦促警方应对五金店采取迅速且坚决的行动,以警示众人。巫青团长阿克玛除了号召报警和杯葛,更放话拉队上门,教导涉事业主如何正确挂起国旗。
不论是教育部官员,还是校工与业主,我们相信他们都是无心之过。 然而,政府部门对待”官员之错”与”民众之错”的态度,似乎存在双重标准——官员犯错,可内部调职了事;民众犯错,却可能面对警方调查与公众杯葛。这不仅让事件被无限上纲,更让人感受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尤其是巫青团长的做法,已带有恐吓意味。
若属无心之失,且及时纠正,政治人物无需咄咄逼人。然而,现实中,部分政治人物却选择以”民族情绪”放大处理,把技术错误推向政治化与对立化。
独立日的国旗,本应是凝聚国民的象征。然而,当国旗被用作政治操作的工具,当失误被无限上纲而不是理性讨论,真正受伤的,或许不是一面旗帜,而是我们社会的信任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