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首相安华在国会正式公布《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为2026年至2030年的国家发展蓝图定下基调。这份长达数百页的文件以“重拟发展”为主题,承诺以昌明经济框架为核心,重新定义经济、社会与治理三大方向。问题是,第13大马计划真能为马来西亚开创新局,还是只是一块华而不实的大饼?

人工智能与绿色经济:亮点与挑战
计划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将人工智能(AI)与绿色经济纳入国家核心战略。政府设下雄心勃勃的目标:2030年跻身全球30大经济体,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至60%,劳动收入占GDP比例提升至45%,并在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进入前25。

在经济转型上,计划强调“提升经济天花板”,通过AI驱动产业升级,强化半导体、稀土、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等高增长高价值(HGHV)产业,同时落实国家能源转型蓝图(NETR)与新工业大蓝图(NIMP 2030)。

此外,绿色发展成为另一支柱:包括碳交易、绿色融资、碳捕捉与封存(CCUS)、以及”蓝色经济”战略,企图将马来西亚打造为区域绿色科技中心。

从理念上看,第13大马计划确实跳脱过去偏重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路线,试图迎合未来经济趋势。然而,美好愿景与执行之间,仍横亘一道难以忽视的鸿沟。

财政与执行力:最大的未知数
第13大马计划勾勒的蓝图虽美,但不能忽视执行的现实约束。首先,财政空间仍是”房间里的大象”。政府计划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同时完成能源转型、AI国家化、公共服务改善与生活成本调控,这些项目所需资金可能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令吉,但文件对资金来源与融资机制著墨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12大马计划的教训仍历历在目:改革喊得响亮,落实却因地方治理、监管滞后、部门推诿等问题频频受挫。如今,第13大马计划引入更多高科技与跨领域战略,若无更强的跨部门协调与项目监督机制,人工智能与绿色经济很可能沦为口号。

此外,政府寄望于GovTech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推动”透明、敏捷、负责”的治理,但数字化转型本身需大量投资与人才,而目前政府IT基础设施陈旧,公务员的数位技能也未普及,这些都是现实隐忧。

旧问题未解,新压力将至
第13大马计划的另一大支柱是“提升社会底线””,承诺降低生活成本、改革教育、强化社会保障,并为老龄化社会做准备。然而,政策制定中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在公平与土著特权之间取得平衡?

官方文件中提出”提升各族群社会经济水平”,涵盖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但仍沿用族群标签式政策分配逻辑。在全球竞争要求效率与创新的时代,政策能否逐步过渡至以需求为导向,将决定计划能否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正快速迈向老龄社会,但计划仅提及”发展长期照护生态系统”,却未见具体财源与执行细节。在医疗、养老及社会保障压力全面来袭时,这将成为评估计划成败的重要指标。

计划与现实:五年后的答案
无可否认,第13大马计划在理念上比前几次的大马计划更具前瞻性,尤其在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和治理改革方面,体现政府对未来趋势的敏锐。但必须正视的是目标是否过于乐观?执行力是否匹配雄心?财政现实能否支撑安华的”大饼”?

五年计划必须让人民有感,不能只是空喊的口号。第13大马计划若要避免成为空洞愿景,必须做到三点:

·建立透明且具强制性的项目监测机制;
·在财政上明确优先排序,清楚说明AI、绿色经济及社会改革的资金来源;
·打破族群配额式政策,转向更普惠、更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13大马计划真正的挑战,是需要在填补计划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果最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华丽的愿景,终究只是如梦幻泡影。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