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行动党国会议员拉大队到访巫统总部,以及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在社媒借此访问表达了对巫统主席扎希的"倾慕"之情之后,两党的暧昧程度来到了新的高度,两党的合作已经从第十五届大选后无奈的结盟,演变成更亲密的"伙伴",近年来两党互相为对方背书,就像在为两党真正意义的结盟而铺路。
明显的,巫统与行动党的合作并不是建立在两党原本的意识形态之上,而更像是一场建立在政治现实、权力和利益上的冒险操作;巫统试图通过行动党,重新获得已经崩溃的非马来人选票;而行动党则希望利用巫统这个老牌政党,来取得他们向来难以触及的传统马来势力的信任。
问题是,两党的基本盘长期彼此仇视,两党的合作未能达致"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选票的流失因情况和地方而异,流失的马来票,大部分可能会往国盟流动;而部分的非马来人选票,也可能会因为不满行动党与旧势力合作,开始寻找"非巫统和非国盟"的新政治选择。
巫统与行动党的亲近,事实上已经边缘化了马华和国大党,行动党可以取代这两个国阵盟党的非马来人选票票源,甚至在票数和议席上都更有代表性;巫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包装多元形象。
这也几乎等同于将马华和国大党逼入死角,如果两党没有应对方案,将会在下届大选面对没有议席上阵或失去巫统支持的窘境,甚至被淘汰的命运。马华和国大党是时候认真思考:要继续在现有框架内等待机会获或安排,还是主动建构一个新的合作框架,以争取新的选票与话语权。
在希盟内部,公正党和诚信党也难以置身度外,随著巫统和行动党的关系日趋密切,公正党和诚信党在马来选区的空间可能会被迫渡让给巫统,这不但牺牲了两党的竞选空间,也牺牲了马来社会里相对温和选项和中间立场势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动党和公正党的竞选矛盾也终将会浮现,随著行动党在华裔选区议席的饱和,往混合选区拓展的欲望也会随之提升,而这些选区有很多都是公正党在竞选的选区,一旦在议席分配上无法妥善协调,将难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影响希盟稳定。
再者,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旦巫统和行动党的关系趋于稳定,行动党还是否需要以来公正党和诚信党作为合作盟友,就会成为新的未知数,届时分道扬镳也并非不可能。当然公正党也并非吴下阿蒙,他们不可能对此危机无所觉察。
这也意味著,政治重组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既然马华、国大党、公正党和诚信党都有可能因为巫统与行动党的紧密合作而面对边缘化危机,那他们是否也可以去另辟蹊径,组成一个"非巫统、非国盟、非行动党"的中间联盟,一方面捍卫各党的政治命脉,另一方面也为选民提供了第三势力的选择。
虽然这种想法很有挑战,但在当前政治极化以及选民失望的氛围中,可能是一个让人觉得不一样的选择与出路。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数就是土团党,随著国盟内部土团党和伊斯兰党的关系日益紧张,伊党在国盟内压缩了土团党的空间,后者也可能会思考脱离国盟而另寻出路,届时,如果这个"非巫统、非国盟和非行动党"的中间联盟得以成型,土团党也可能成为该联盟的合作对象,达致扩大马来选票的覆盖率;前提是,土团党需要摆脱原有的保守形象,与这个联盟重新建构新的政治叙事,选民才会买账。
马来西亚正处于政治重组的十字路口,巫统和行动党的亲近暴露了政党利益至上,抛弃原有政治路线、各怀鬼胎的丑陋面目,选民苦无选择之际,如果新的政治组合得以成型,也未尝不是坏事,问题是,谁有勇气先迈出这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