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里,学生必须自行记录学校老师所交代的事项,包括功课、活动通知、所需准备的课业材料等,若学生忘记了,只好接受惩罚,以此提醒他们日后牢牢记住老师的叮咛。
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毕竟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不仅肩负传授知识的职责,也承担著培育学生软技能的任务,期望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既能谋生,也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然而,随著智能手机的普及,聊天应用程序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管道,而近几年更演变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络平台。
无可否认,这种趋势确实提升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让家长更容易掌握孩子在校的状况,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新问题,就是有些家长对教师的回应速度抱有过高期待,甚至在教师下班后仍发送讯息,并要求即时回复。
早前媒体就有报道,一名女子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参加孩子学校家教协会的经历,提及一些家长的投诉令她摇头叹息,包括有人抱怨教师未能及时回复WhatsApp信息。
许多家长未意识到,教师除了教书与批改作业外,还需要处理行政事务、组织与管理课外活动等,根本无法全天候盯著群组的信息及即时回应。
更何况,晚上已是教师的下班时间,所以是否回复信息应回归到教师本身的意愿。我们都必须了解,教师也是普通人,经过一整天忙碌教学之后,也需要回家休息、充电,否则如何应付隔天的工作?
全国教学专业职工会日前在"2023-2026年届中期检讨大会"上,敦促政府尽快拟定指南,确保教师在下班时间不被无理干扰,并强调教师也有权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尽管教专是针对校方、县教育局等单位的行为,但其实家长们也应以同理心看待教师的处境,明白教师的职责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而不是24小时提供服务。家长必须了解,真正尊重教师的专业和私人时间,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新加坡教育部早在去年更新学校—家庭伙伴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教师只需在工作时间回复家长信息,并应使用学校的电话号码和电邮沟通,且不必给家长私人电话号码。这是制度化的保障,也是对教师专业的尊重,值得我国政府借鉴。
科技的发展本应推动教育的良好发展,但若演变成家长对教师无止境的要求与干扰,反而破坏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不利于塑造健康与正向的教育氛围。毕竟,家长并非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事务的过度干预,往往可能事与愿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