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这个题目,第一时间想起的是赵传的那首老歌,那么你大概是在1993年前后曾是个热爱唱歌的少年。赵传歌曲里唱的是恋人之间无法坦白启齿的深情,而本文要说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亲情——尤其是家长如何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

二十多岁那年,我曾到英国度假打工,第一次接触西方人,见识他们的沟通方式。当下最大的文化冲击莫过于他们直白的表达方式,常把“爱你”(Love you)挂在嘴边。不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相识,在道别时总不忘一句轻松自然的“再见,爱你”。某友人P每次和妈妈通电话,挂断前总以“爱你”结尾。我当时颇为诧异,问道:“你每天都这样和别人说再见?”他笑著回答:“这很正常啊,我爱我的家人和朋友,不说出来,他们怎么知道?”

 “那你们马来西亚人怎么表达对亲友的爱?”他问。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我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才发现我们的词汇系统词汇丰富,但在言语表达的机制上,极度缺乏“好好说话、直白示爱”的方式,常常面对“爱要怎么说出口”的赵传式沉默和遗憾。
 
根据我的观察,粗略归纳东方文化三种常见的爱的表达式:

1. 词不达意,爱的“反转表达”
这是最令人遗憾的方式:用讽刺、指责甚至羞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关切,却适得其反。
 
我曾听说一对夫妻,彼此积怨已久却不愿沟通,于是借著“教育孩子”来发泄情绪。父亲当著5岁女儿的面,斥责她字写得丑,要她重写,实际上是在讽刺学历较低、不擅写字的妻子。妻子见孩子哭得伤心,又怒斥她“不许哭。我等下出来不要看到你在哭”,其实是回应丈夫的挑衅。夹在父母中间的小女孩,不明白功课哪儿做错了,也不懂为什么爸爸妈妈都在生她的气。她不明白的是:这些话语是两个成年人,渴望对方理解却严重缺乏表达情感的沟通能力,她只是个无辜陷入“沟通灾难”的受害者。
 
2. 含蓄委婉,有迹可循
兄长分享道:每次他与父亲通话,结束前父亲总会说一句“你自己小心一点”。我说,这其实就是我们文化中的“我爱你”——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照西方的对话逻辑,我们该回答:“你也小心点!”(Love you too!)。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许多,虽然语气平淡,却饱含深情:

“煮了你喜欢吃的,快来吃。” ——这是典型的乐于分享型爱意,用食物传递情感,胜过千言万语。

“最近一直下雨,记得多穿点衣服。” ——是细致入微型关怀,把担心藏进一句天气提醒。

“钱够不够用?” ——则是现实支援型爱意,将爱化作实实在在的保障与支持。

这些看似日常、甚至有些唠叨的话语,正是我们最质朴的“爱的语言”。不善表达的我们,习惯以行动代替话语,在生活的细节中默默传递情感。

3. 坦率直接,侃侃而谈
少部分年轻人,尤其是00后,逐渐采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他们会自然地对父母说“我爱你”,父母也愿意拥抱他们,言语之间充满关怀和肯定。虽然这种方式在华人家庭中仍属少数,值得鼓励。

当然,以上只是我基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片面观察。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提醒我们:用语言表达爱与关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一种值得练习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与归属感”正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核心之一,是我们迈向自尊与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

如果一个人无法感受到被爱与被接纳,他的信心便无从建立,内在价值也难以生根。爱,并不复杂。只是,需要我们学著,好好说出来。或许,我们可以试著去表达、去回应和靠近——哪怕只是简单的:“你小心一点”以及“你也小心一点。”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