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滑过面子书,一则贴文把我笑出声来。“自称网红,但平均点击流量只有两位数,这是‘网红’,还是‘网微’?”我手指一痒,没忍住留言:“网潜上来换个气”一不小心,露了顽童的尾巴。
其实,除了“网红”,这几年也陆续听说过“网黑”、“网废”这样的称呼。那一瞬,脑海竟浮现出一张巨大的网,那不是数据线织成的冷冰冰结构,而是一张满载人性的罗网,横亘在虚拟世界之上,承载著千奇百怪的网络生命体。
这张网里热闹非凡,林林总总的角色争奇斗艳:有终日栖息在家、与现实脱节的“网宅”;有悄无声息却无处不在的“网影”;有忽隐忽现、留言阴阳怪气的“网鬼”;有热帖中闪现又消散的“网魂”;有深潜水底、偶尔浮现换气的“网潜”;有超脱喧哗、自成一派的“网隐”;有留言如神来之笔、秒懂人心的“网灵”;也有键盘灰尘般存在、不起眼却随时跳出来的“网灰”;更别提像风吹就散、空泛无根的“网尘”;还有真假难辨、亦幻亦真的“网虚”……
心理学大师荣格(Carl Jung)曾谈到,每个人都戴著“人格面具”(Persona),那是人们在群体中适应环境的外壳。这面具不是虚假,而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润滑剂。有人用它赢得关注,有人靠它保护脆弱,也有人选择藏身其后,不争不抢,只为安稳存在。
每一个看似陌生的代号背后,是一张张面具,背后都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栖居在这张巨网中。有人高调出场,有人沉默旁观,有人玩世不恭,有人投入如真。但无论你是网红、网黑,或是网潜、网魂,哪怕只是个偷看的“网灰”,其实都在这片虚拟江湖里,留下了各自的痕迹,编织出一幅庞杂、真实又荒诞的众生图谱。
心理学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提出“自我呈现理论”(Self-Presentation Theory),他将日常互动比喻为一场社会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在“前台”展现想让人看见的形象,在“后台”卸下面具,面对真实自我。即便是在没有舞台灯光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依然在表演——用头像、贴文、沉默或热情,安排著希望他人接收到的版本。这种对“观众”的意识,往往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人们是否出场、何时现身、如何呈现。
这些年,网民早已习惯“网红”的光鲜亮丽——人前直播、人后剪辑,滤镜盖过了皱纹,点赞遮住了疲惫。他们的世界闪闪发亮,一夜爆红、百万人追随,仿佛整个网络就是他们的舞台。而那些从不登场的,或许连后台都未曾踏足,更像是永远坐在观众席最边缘的“隐身人”。
他们是谁?可能是浏览纪录深得像井底的阿宅,可能是默默追更不吭声的老网友,也可能是那些曾热血写留言、发心情贴,如今退居幕后,不吵不闹、不争不抢的“老江湖”。他们选择静静地看,慢慢地滑,不吝于共鸣,却极少留下痕迹。
在这张巨网中,并非每个人都追逐舞台的光亮。有人张扬,有人隐退,有人旁观不语,却自有一份安然。每一种存在,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每一个静默,也都有它的重量。“网红”代表曝光与流量,“网隐”偏向自由与节制。那些看起来不在场的人,也许一直都在,只是选择不说而已。愿大家都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舒服的位置。不上台,也不掉线;偶尔浮上来换口气,再潜回水下,继续安静地游著。
有人说:“在网络认真你就输了。”但其实,数码深海纳众生,虚拟浪潮映百态;是真是假,戴哪张面具,全凭喜欢。网内网外,容我自在,其他的,算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