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水果的名字,真的是叫得顺口,但问你意思,你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小时候家里怎么叫,我们就怎么跟著叫。长大了才发现,这些名字不是“全马通用”,甚至有些是我们槟城限定的暗号,当你自信满满地在外地说:“我要吃Basiku。” 结果对方一脸茫然,你才发现,啊,这玩意其实是叫人心果。

还有那个我们从小吃到大的释迦,我们家叫它Ang Mo Nai Nai(红毛奶奶),说真的,这名字完全无法联想到这颗浑身长疙瘩、吃起来奶香绵密的水果。
在我们的水果世界里,“红毛”是个很百搭的词。红毛Jambu(水蓊)、红毛橄榄(Umbra)、红毛丹、红毛榴梿(Durian Belanda),都插队冠上了这个称号。
但有趣的是,这些水果不一定真的有红毛。红毛丹当然有,但红毛橄榄根本是光滑的果实,连毛都没有一根。红毛Jambu也没什么红毛,只是稍微红一点而已。
为什么加个“红毛”?可能是因为这些水果被视为“外来品种”。
.jpg)
说起红毛丹,别以为红毛丹只有一种,Pulasan(葡萄桑、也称为山荔枝、黑毛丹)是它的“山寨兄弟”,外表一样红,但刺变得硬梆梆,一看就像红毛丹去健身房练过。果肉比红毛丹更扎实,有些人觉得Pulasan更香,尤其是冰过以后,那个口感简直是夏日清凉救星。
还有尖不辣及Nangka,我们都不叫小菠萝蜜或菠萝蜜。
我一直觉得本地热带水果界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就是这几种:Langsat、Longkong、Duku,长得像黄弹珠,剥开后还真有点像荔枝,但味道酸甜微涩。
Langsat和Longkong虽然样子很像,但前者有明显的乳胶汁液、味道偏酸;后者则皮厚无胶,甜得像糖果。而Duku则比较大颗,有点像它们的表哥。
.jpg)
然后还有那种通常只会在中元节出现的水果,福建人叫Buah Lamleh,马来人叫Buah Rambai,华人习惯拿来拜“好兄弟”,它小小一串,有点像葡萄与龙眼的混合体,吃起来酸酸的。
还有跟以上“串串果”长得像的龙眼,我们都叫Geng Geng(福建话)。
至于柚子,虽然中文是正经大水果,但因为怡保盛产,所以常用粤语称之为“碌柚”,但问题来了,福建人一念成“屁股”那个音,瞬间让人尴尬。结果后来干脆一笑置之,直接叫“波碌”,从文雅变得……比较喜感。
最后压轴的,就是我家乡常提起但外地人常怀疑是否存在的水果——猪母奶(酸杨桃),名字真的让人很难想像那是什么。但其实,这是一种酸得让你怀疑人生的蔬果。没错,它不止可以生吃,有人甚至用来炒肉、做沙拉。
说到底,这些名字好笑、古怪、有时候还带点无厘头,但它们承载的是地方文化的缩影。
有些叫法,是外国人眼里的“土名”,却是我们记忆中妈妈喊过无数次的名字,你说这些水果有什么特别?没什么,就是陪我们长大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