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学生代表会在“性别平等周”派发避孕套,引发部分学生与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在鼓吹性开放,有败坏校风,损害大学形象之虞,因此发起联署,要求校方禁止相关活动。

面对敏感、复杂或具有争议的课题时,就将之视为禁忌,避之唯恐不及,以“禁止”代替“沟通”,以“防堵”取代“引导”,是我国常见的教育心态,似乎只要不谈、不碰,问题就不存在了。

这种处理方式,看似在“保护”学生,实际上却将他们暴露于更大的风险之中。现实生活可以设限,但网络世界却无孔不入。在缺乏获取正确知识的管道,以及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透过网络获取碎片化、甚至错误的信息,无法建立正确的观念,也缺乏自我防卫的意识,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

根据卫生部数据,过去五年间,我国共有逾千名大专生感染爱滋病。每年也有约4000名未满18岁的少女因缺乏性知识而意外怀孕。

性教育不是鼓吹性行为,派发避孕套、讲解使用方法,也不是鼓励滥交,而是为年轻人提供必要的知识,让他们在现实中面对性议题时,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事实上,这种“保护”之名下的“束缚”并不只限于性教育课题。出于安全考量,许多学校都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追逐、自由玩耍。不确定是为了降低风险,还是为了腾出空间给其他硬体建设,现今的校园几乎已看不到秋千、跷跷板、攀爬架等设施。这不仅剥夺了学生游戏玩耍,放松身心,疏解压力的机会,也对探索、合作、社交等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在写作教育中,这种做法同样显而易见。我们常以“思想健康”为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为了符合大人的期待,学生只能压制情绪,把内在的不安与不满偷偷藏起,净说些言不由衷,但大人爱听的话。我们一心一意追求真善美,却忽略了“要保留儿童的纯真、直率和不造作,就要保留儿童的情绪、错误、片面、负面,它们一体两面,无法剥离(管建刚语),在不经意间驱使学生讲假话、空话,到最后写作变成迎合、取悦,而非真实的表达与交流。虚假的正能量,比真实的负能量更可怕,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在没有出口的情况下,日后可能以更剧烈、更不可控的方式爆发。

没有人希望孩子被刀子割伤,但解决方法不是把所有刀子藏起来,而是教他们正确握刀、用刀。教育也是如此,与其逃避问题,不如正视问题;与其设置禁区,不如建立安全的探索空间,以信任为前提,引导为手段,赋予孩子面对真实挑战的能力与勇气。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