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满现在的团结政府,但我更不相信国盟。”这是目前许多马来西亚人民,尤其是非土著选民、中产阶级和自由派群体的心声。他们对政府的政策失能、生活成本飙升、改革承诺的跳票等等感到失望和愤怒;但无奈的是,目前最大的在野力量-国盟也未能带来希望,反而更像是一个更加无法寄托信任的政治选择。

过去二十年里,政权的轮替并没有为人民带来新的希望,漠视民意的权力游戏重复上演,让不少人开始醒觉,不再迷信于政党的形象包装,也不再满足于空洞的政治口号,他们似乎不再认为任何一方能真正代表自己,更不想被任何一方所利用,这种自我警惕的态度,正孕育著著一群更理性、谨慎和成熟的选民。

传统上,选民的投票行为很容易被简化归类,标签为某些政党的支持者,但如今,随著政治希望的幻灭,越来越多选民开始挣脱这种政党标签,转为议题导向,不盲从不轻信任何政党,令“中间选民”的版块重新扩大。这些选民将对各政党提出更高的问责标准,也期望政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依赖情绪或种族动员,而是政策内容、执行能力和诚信的较量。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现实,就是这种“中间力量”的成长在族群之间是不平均的,在马来选民当中,这样的政治自觉并不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的身份政治造成种族权益的焦虑氛围,导致马来人倾向于认同应该要集中支持特定政党,才能令族群利益获得保障;所以,马来社会内,政党认同和族群情绪动员仍然有著极大的影响力。

因此,中间选民的扩展,是我国民主深化的重要挑战,如果中间选民只是集中在特定族群或是城市选区,我国的政治生态依然会是极端分化的,唯有当各族群都能形成不被政党道德绑架的“中间力量”,我们的民主竞争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种族分化的泥沼,迈向成熟的制度建设。

如果中间选民板块扩大,对政治人物或政党的要求达致族群间一定程度的共识,就会对各政党形成一种新的挑战,过去那种靠口号、标签和情绪动员的旧策略就会逐渐失效,若他们固守这种老套路,则终将被时代淘汰。

在我国这种政治叙事容易被极化的环境,中间选民可以被说成“骑墙派”,甚至没有立场,但是恰恰我们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更多这些拒绝非黑即白,勇于持有更复杂政治立场的中间选民,国家需要他们的存在,才能迫使更多的政党走向负责任和理性的轨道。

当“中间力量”能够进一步跨越族群和阶级,那我们离更好的马来西亚,才能更进一步。

李荣健

关注时事,参与政治,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事总得说理。不好口舌之争,唯有以文字明志。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