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餐馆用餐,前方桌子坐著一位母亲,带著两个孩子。左边是一个坐在婴儿椅上的小女婴,大约一两岁;对面坐著她的哥哥,一个穿著小学制服、看起来刚放学的小男孩,大概一年级左右。午饭时间餐厅里人多,十分热闹。小男孩突如其来的叫喊声格外响亮,引来了不少注目。他情绪激动地扭动身体,嘴里大声嚷嚷,双脚在空中踢腾,双拳敲打桌面。虽然听太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但从他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可以明显看出,他显得极度不满与挫败,试图引起母亲的关注与回应。
然而,母亲正忙著喂小女儿吃饭,对于儿子的吵闹,她只是板著脸严厉地瞪他一眼,冷冷地命令他“不要再吵了!”。小男孩虽然情绪激动,但对母亲十分顺从,他很快收声,低下头趴在桌面上,小声地抽泣著。偶尔抬头,泪眼朦胧地望向母亲,又侧眼瞪了几眼仍在玩奶瓶的妹妹,仿佛想用凶狠眼神“警告”她,但年幼的妹妹显然无法明白,无动于衷,继续玩著手里的玩具。
这时,邻桌一对刚吃完饭的夫妻走过来,对著小男孩说:“男孩子不能哭,男孩子是男子汉大丈夫,羞羞tak malu。你看你妹妹几乖,都没有哭。”母亲一脸尴尬,没说什么。小男孩的脸涨得通红,眼神呆滞地望著前方,一言不发。待那对夫妻离去后,母亲又开口训斥道:“哭什么哭?你看人家安哥都说你不应该哭。”小男孩满脸委屈,只能再次趴在桌上,默默抽泣。
小男孩为何哭泣?——没人关心。母亲的不回应是否加重他的负面情绪?——没人关心。除了拳打脚踢之外,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诉说情绪?——没人关心。旁人的关心也仅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提醒和灌输他“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的精神。“男孩要有男子气概”,流泪就是软弱、是失败,是不可接受的表现,这对于安抚男孩的情绪,不但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可能造成二度伤害。
“你是男生,要坚强”、“不要像女生一样哭哭啼啼”,甚至被嘲讽为“娘娘腔”等明显过时的刻薄言语,却是根深蒂固、盲目刻板的性别偏见标签,称为“毒性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这个词指的是,不仅是将情绪压抑视为“刚强”的行为模式,更涵盖了由此延伸出的性别歧视,甚至暴力倾向。当男孩长期被灌输“真正的男人不能示弱”,他们对负面情绪的处理机制就会被毁坏,不善于言辞,积压的情绪无处宣泄,泛滥成灾,暴力往往成了唯一的出口。更糟糕的是,一些男性自觉未能达到社会所设定的“男子气概”标准,为了维护自尊与主导地位,他们可能会转向攻击性行为,以掩饰内在的不安。
毒性男子气概现象值得关注。如何引导小男孩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掌握语言词汇表达情绪,如“我生气”、“我伤心”、“我觉得不公平”,并协助尝试询问找出原因。同时,家长(或成年人)应愿意更有耐心倾听,帮助年幼孩子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强制他立刻中止哭泣。通过倾听与陪伴,孩子才能学会自我认同、情绪调节。不然,长大后听到刘德华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心里总是莫名黯然神伤,不明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