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载沉冤未雪,一道年轻生命的裂痕,至今仍镌刻在这个国家的法治肌理之上。赵明福,在16年前那个大马政局晦暗、黑云压顶的年代,在被反贪会传召问话后,命丧高楼,至今仍旧疑云重重。他的离去在马来西亚政治史上留下一页最令人心碎的注脚。他用血与骨换来了整个时代的清醒。
世事如棋,时局沉浮,16年后,反贪员会终于放下高墙深院的官架傲骨,对赵明福之死低头致歉。此一举动,虽姗姗来迟也还未让真相大白,却聊胜于无,至少让这起案件有所寸进,亦为制度转身之罕见一幕。
倘若细思,此“认错”非空谷足音,朝中若非火箭锲而不舍、以极大政治诚意在重重山水间奔走斡旋,恐怕这声迟到的歉意,仍会如往昔般,被深锁在文件柜中、尘封在冷漠制度里。究竟是谁令铁壁松动、谁令冷署回温,世人心知肚明。虽无人明言,亦无需指名,道义所在,众目昭彰。
在赵明福的冤案路上,从卡巴星到哥宾星,行动党从未缺席。自案发之初,至今日重燃真相之火,党领袖以政党的名义鞠躬致歉,非但非避责之辞,反是一种扛起历史责任的姿态,一种愿为迟来正义低头的勇气。此等担当,于政坛之上殊为罕见,可敬可佩。
惟叹世道多舛,十馀年来,朝代更迭来得太迟,真相之门久闭难开。那数十年里,腐败政棍当权,体制裹足,致使调查寸步难行。岁月流转,证据湮灭于档案深处,记忆模糊于人事更替之间,时光之刀斩断线索之脉,使得追寻真相愈发艰难。
然而,就在这一桩国殇跨入第16个年头之际,竟有昔日静若寒蝉者,今朝却振振有词;当年避重就轻者,如今却摇旗呐喊,恍若正义之化身,慷慨陈词,俨然无愧于心。我所指者,正是民政党总秘书黄佳祯与马华吉打州联委会主席蔡通易。
赵明福案事发之时,民政与马华皆属国阵成员,位列当朝执政同盟。彼时风声鹤唳、华社震动,公义之声不绝于耳。在那个最需要“立场”的年代,两党并没有伸出哪怕一指援手。未有挺身而出,没有组织声援、并无推动调查、更无实质行动。在那个最需要勇气的年代,而民政马华两党选择的是沉默。
如今风向稍转,行动党因道义责任勇于鞠躬致歉,本是一种承担过往的政治伦理,民政黄氏却跳将而出,讥道“辜负民心”、“争取正义失败”;而马华蔡氏则大谈道歉为“掩饰无能”、为“演戏”等。指摘之言不绝于口,仿佛自己才是捍卫真相的正道之人。
此等借题发挥、隔岸观火而后指点江山之态,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虚伪至极, 不过是趁人未愈之伤,强蹭一波道德流量而已。
16年冷眼旁观
案发当年,两党与国阵同在执政权柄之中,若真心关切明福之死,何不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今日却拿伴赵家十馀载的行动党鞠躬之举,当成攻讦之机,明明16年冷眼旁观,如今却以三言两语企图摘取道义桂冠,试问:一个在最黑暗时刻噤声的政党,又有何资格在多年以后高唱道德之歌?
在赵案上,且不论行动党是否有千错万错,至少还知歉疚,记初心,愿低头。他们的鞠躬,不是技穷下的卸责,而是背负责任、继续前行的表现。
此一鞠躬,所鞠的是愧对,是坚持,也是担当。公义从不嫌迟,卑劣不应被忘。
是的,十六年过去了。真相,似仍在黑暗的走廊里徘徊。但愿行动党今日的道歉,不是终章,而是下一章的扉页。若真有新证据、有法律空间、有制度勇气,那便继续查、继续追、继续问责。
赵家有追真相的坚持,我们旁观者不应越俎代庖。而那些曾冷眼旁观却又假装关切的政党,不妨照照镜子,问问自己:“十六年前,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