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年轻人分享说以后他百年归老后,墓碑上不会再写父祖辈的籍贯,而是他成长的马来西亚家乡。这样的说法也引起不少年轻华人的认同,觉得广东、福建、海南、客家等籍贯早已不适用于今天华人的身上,比起父祖辈的原乡,他们更认同自己成长的地方。

年轻一代会有这样的想法,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是年轻的华人大部分已无法掌握籍贯身份最具代表性的乡音方言,只能够掌握流利的华语。在这个情况下年轻人别说他们无法理解不同籍贯的差异,以及各个籍贯的独特性,很多人连自己是哪一个籍贯都不一定能够说清楚,这又如何奢求他们有籍贯认同的可能?

除去方言,还有什么文化元素可以代表个别籍贯的特色吗?有人会说食物,只是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融合的社会,什么是纯粹的潮州菜?福建菜和广东菜有何差别?客家酿豆腐也只是家招牌上的符号,海南鸡饭已经是全民美食,除非有特殊的需要,不然没有人会在意食物与籍贯的关系,只在意吃和不好吃而已。

回首我国华人的历史,籍贯组织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社团组织长久以来扮演凝聚乡亲,团结同侪的重要功能。只是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近二三十年来不少的籍贯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凝聚籍贯身份认同和延续自身的籍贯文化,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还有过去那种籍贯身份吗?2025年的今天,所谓的马来西亚客家文化是什么?福建文化又与潮州文化有什么不同?海南乡亲又能够说清楚马来西亚海南社群的独特性吗?如果连会馆组织都无法说清楚,那籍贯身份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年轻一辈出现不再需要籍贯的想法并不意外,毕竟对大部分的人来说,籍贯是老一辈的身份标签,年轻一代既不会说方言,也没搞懂个别籍贯的文化,更对籍贯组织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感觉的身份标签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死后墓碑上标准马来西亚的地名,又怎么说年轻人有错?

行文至此,一定会有人说这种做法是数典忘祖,也肯定有人会指责上述的内容“妖言惑众”,只是从现实角度来说,这也反映出了今天华社的另一个困境:大马华社与中国之间是何种关系与连结?祖父,甚至是曾祖的原乡与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没去过中国,不会讲原乡方言的年轻华人是何种关系?年轻一辈对祖上的家乡没有情感认同,反而对自己成长的地方有各种回忆与感受,那又何错之有?

这篇文章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但今天大马华社年轻一辈的想法我们还是要坦然面对,假设你不认同,那就提出你的看法,提出让年轻一代与所谓的“原乡”发生连结,改变现况的方法。如果无法改变这个现实,那就该好好思考大马华人未来的身份、文化与民族发展,走一条属于马来西亚华人自己的路。

黄瑞泰

独中老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