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一些教育或是观念,是错的,而且错得离谱——

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迫学习成群结队。如果你不喜欢成群结队,那周围的大环境会让你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小学、中学,成群结队上周会、集体唱校歌、看升旗仪式,大伙一起上厕所……如果你不喜欢成天成群结队,其他人会觉得你比较怪,师长会觉得你不合群,缺乏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其实,年纪越大,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人独处,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一种生活状态。

因为,人和人交往、交际,是需要时间、精力、能量的,而且与人链接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互换的行为。如果你的能量比对方高,那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身心不是很舒服,因为你的高能量被低能量稀释了,你的高能量值被拉低了。反过来说,如果对方的能量比你高,那么对方也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已很大。很多人平时忙碌地工作,好不容易才有一点空馀时间,接近大自然,散散心,放松一下。晒晒太阳,看看月亮,吸收一些日月精华,提升了一点自己的灵性和能量。如此难得的能量,如果一直在和很多人的交际、来往中消耗,真是很不值得。

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太过密切,都不好,因为容易产生摩擦、纠纷、争执。比如:有些人和朋友的关系过于密切,就很容易争吵,甚至反目。

因此,我们应该和任何人都保持一点距离,友好,但不密切。事实上,有一点距离的关系,往往反而更容易长久。

比较好的相处方式之一是看好电影、好剧,因为,隔著屏幕看各种人物,你可以观察各种人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感受,但你和他们,又始终保持著一种很安全的距离,你永远不会和他们产生摩擦,也永远不会和他们产生纠纷、争执。你和他们的关系,永远都是: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个人行为会不自觉地服从群体意识……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勒庞一针见血的理论,其实很能用来解构社会上可见的多种群体现象,如:

学校里的霸凌问题——开始时,是一个学生霸凌另一个学生,然后其他学生看到了,也加入霸凌的群体,一群学生丧失理性和判断力,集体霸凌受害者;

在一些战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善良的士兵,被群体的领袖(战争发起人)怂恿和煽动,进而集体杀害平民百姓,并引以为荣;

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有一些网民开始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批评或毁谤,其他一些网民也会跟风加入群体,集体进行批评和毁谤;

当一个人(无论男女)恋爱了,她/他和恋人组成的小群体,也会导致自己智商下降,变成“恋爱脑”,丧失对一些事情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所以,一个人如果保持个体,至少,她/他的意识、觉知是比较清醒的,智商是她/他原来的水平,也比较容易保持其个性和独特性,不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暗示”和“催眠”。

自古以来,高深的思想都是在“静”中产生,而不是“众声喧哗”的群体。如果一个人成天身处群体里,不断接收来自群体的影响、“暗示”和“催眠”,时间长了,她/他会逐渐失去本来真实的自己。

想要成为“清醒的人”(个体),或是“乌合之众”(群体)?选择在于你自己。

江立芙

互联网教育行业从业者、教育工作者、自由写作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