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人口因少子化的趋势而开始锐减,这一点从原先是大型的华小近十几年逐渐变成微型小学的情况得到验证。独中近几年的总人数也略有下降迹象。这不仅是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华裔家庭少子化趋势所带来的冲击更大。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都会区增加独中的分校固然是好消息,但学校的校址过于集中,不久的将来势必造成抢学生的红海效应。
目前国内地处乡区的中小型独中新生人数下滑的现像比想像中的严重。华小学生人数下跌,导致整体上上中学的人数也减少。那些中小型独中必须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未来二十年的学生来源做好规划,以确保生源的稳定。
近年来,本地大学吸引了许多中国学生报读。一些本来因生源短缺,原先已迈向关门大吉窘境的大学学院,在中国生涌入后,大大改善学校财政入不敷出的缺口。此外,中国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也热衷于把子女送到本地国际学校就读。固然中国的人口太多,升学压力不在话下。但除了有钱人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之外,许多中产阶级也有将孩子送到国外上学的意愿。乡镇区中小型独中正好可创造条件去吸收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前来就读。
独中国际生的收费有别于本地生,但再怎么高都不会比国际学校来得贵,加上独中毕业后不论在大马或国外,升学的管道非常畅通。这点对许多家庭而言,既可在可负担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完成孩子的中学教育,同时又能在国外完成大学教育学程的衔接。因而独中的教育市场可产生源源不绝的蓝海效应。
中小型独中在迎接外国学生就读的风潮之前,必须做好学校特色规划,建立与积极耕耘到中国特定地区的招生渠道。举例而言,在柔佛州以永春人居多地区,可先行在中国福建地区的永春县做为开拓招生的试点,然后再逐渐拓展至整个闽南地区。在霹雳或砂拉越福州人居多的独中,则可将中国口操福州方言的闽东地区做为招生目标地区。一旦建立口碑,就可为这些独中提供源源不绝的生源。
中小型独中必须打破建校大工程等发展的迷思,反之要务实朝向提升教学素质的方向迈进,吸引中国地区为主的学生到来,以填补本地学生逐渐减少的缺口。迈向国际,是中小型独中的出路。有认知者,必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