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手机看视频的人都会知道一个“餐价梗”,即原本很便宜的食物,会因为不同的摆盘或呈献方式,价格就会不断往上跳,这说明视觉有价,但还有一种,就是你觉得贵的,其实很便宜的“高级食材”。
有些食物,不说还真不知道它其实很普通;一说价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在用餐,是在参加一场奢华幻觉的舞台剧,大家都在演戏。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很多高级餐厅的菜单打开来,就像是在阅读一场语言艺术表演,名字很长、摆盘很美、价格很不友善,结果上桌一吃,咦?这不是加了松露香精的炒饭吗?
松露,本来确实是高级食材,但问题是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松露炒饭”,很多根本没见过真正的松露,其豪华来自一瓶叫“松露油”的东西,而那瓶油,很多时候只是合成香料加橄榄油的组合。
重点来了,吃完你以为自己高贵了,但你那碗炒饭,其实成本比家里阿嬷炒的蛋炒饭还低,只是气味多了一种“我很有钱”的幻觉。
“松露”的泛滥不限于炒饭,但凡加了“松露”字眼的薯条、意面,甚至是薯片等等,价格都像吃了长肉剂,死命的涨。
当然,真正用松露下菜的餐馆也大有人在,只是这名头很响亮食材,太容易被人混水摸鱼,不认识食材的食客完全无法鉴定自己是否吃到松露,但他们可以确认那价格是松露的价格。
至于被“高级”的食材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就有龙虾意面,视觉冲击确实够强。一只龙虾头高高立在面上,看起来好像吃了会升官发财,但细看之后你会发现,头比身体大三倍,肉只藏在虾尾一小块,有的还干巴巴,还得你手忙脚乱去挖它。
至少这餐馆还给了你真正的龙虾,如果遇到菜刀握得更凶的,就会用各种山寨龙虾充场面。
还有和牛这两个字一出来,大家的荷包就自动紧张起来,尤其是那种“炙烧A5和牛盖饭”,名字听起来像大老板午餐,但吃进嘴里,你开始怀疑人生:这真的是肉吗?还是食物薄片的折射效果?
好不容易咬到一片比较厚的,心想这下有吃头了,结果吃完发现……那是你的舌头,就算吃到一碗满满的牛肉,又有多少人认得出这就是和牛。
以上这些“高级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实际食材成本不高,但包装感十足,让你有吃高档餐的错觉。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餐厅,毕竟在这个“吃饭也要拍照”的时代,光是好吃不够,还要上得了萤幕、拍得出情调、打得赢滤镜。
换句话说,我们吃的不只是食物,还有社交地位、虚拟赞数与一点点自我感觉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