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行动党领袖很喜欢把批评者标榜为“国盟”。在很多课题,华裔民众对政府一些行为感到不满,而马华领袖也纷纷出声声讨。行动党领袖就很SOP式(标准作业) 的,把所有指责当成是马华一个政党的指责,然后在标上“马华支持国盟”之类的说法。

这个做法,简单粗暴,但是在今天,还是奏效。如何简单粗暴?若要避开监督指责,无论是网民,还是评论员,或是本身的支持者的指责,都标榜为“马华,支持国阵”就可以轻轻松松的避重就轻。

不止是领袖,笔者也注意到一些社交媒体“假账号”也很努力在传统报章社交平台评论区引导风向。笔者让一位曾经非常支持行动党的友人做个实验,在MyKiosk课题上对政府,以中立的手法写一些问责的评论。结果他大吃一惊,他被一些不是实名的账号,攻击为“马华打手”,为“国盟护航”。

有趣的是,很多行动党领袖,在一些课题,不会刻意回复真正国盟的指责,而是“先标榜马华,再与国盟挂钩”。

为何如此?在华社,行动党成功的将伊斯兰党和土团党塑造成“极端宗教主义”的政党。当然,伊党和土团党也成功将行动党塑造成他们语境中的“极端沙文主义”政党。这个“先天”的印象,让华裔把国盟当成不可能被接受的政党;反之很多友族也将行动党当成不可理喻。

而马华,因为是行动党竞争的首要对象,且以华人选区为主,几十年来的攻击在华人心中已经成型:统考、贪污、腐败、巫统的走狗、打压华社、华教拨款、公平分配奖学金等等,让马华在今天华社心中有“憎恨”的印象。也就是说,任何问题,只要能将“指责一方”标榜为马华和国盟,则可以避开问题根源。

马华,已经不再是大党,在国会只剩下两席。但对行动党而言,则是很大的续命药。若马华已经不复存在,而华裔网民开始指责行动党,单靠把这些指责转移为“支持国盟”,这一点很难服众。

国盟不是一个能解决国家大课题的政党,笔者也多次以国语及在马来文报章专栏,以及本身的马来语社交媒体平台多次抨击国盟领袖。但今天的情况,不是抨击政府就等同于支持国盟。

华社大局观

马华基于身处国阵,曾和伊党与土团党同朝为官。但很多人似乎忘记了行动党曾经的第一政敌,是敦马,纳吉和巫统。行动党可以因“大局”而摒弃政治立场,与马哈迪合作,后与热衷于释放纳吉的巫统合作,也曾与伊党共同执政一些州属;而曾经与国盟共同执政的砂拉越政党,行动党也坦然接受成为盟友。在华社中“大局”一词,似乎是完全由行动党掌握“诠释权”,即使做了矛盾的行为,也不过如此。

今天华社在经济,教育,文化和政治的不满,多来自希盟一直以来的承诺:将“巫统贪官”送入大牢;承认统考;制度化拨款;公平经济政策;减免税赋;降低油价;免费大学;消除过路费等等,这些大课题,无一得到落实,反而越来越糟糕。

当华裔衷心地做出评论,问责,探讨的时候,非但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反而以“马华枪手”和“支持国盟”作为标签。一小部分的华裔,已经开始心灰意冷。

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的华裔选民,还是会支持行动党和希盟,但开始有一部分,因为期望过高而失望过大。在被标榜为“马华打手”之后,甚至灰心过度,在厌恶国盟和对希盟灰心的同时,下次大选要么不出来投票,或者就支持其他政党或独立候选人。

在这个前提下,一些需要少部分华裔选票过关的选区,无疑是为国盟造势,给了国盟机会。希盟现在才知道,华裔的“大局”诠释权在行动党,但全国的大局诠释权,不是行动党,也不是希盟,而是马来选民。马华就是在这个大局挨了行动党很多刀。行动党应该承担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而不是以甩锅方式,胡乱标榜其他人,以文字游戏为自己开脱。

若“标榜马华为国盟护航”是行动党对华社的回应,那么,真正成就国盟的,是行动党。

戴子豪

律师兼评论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