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换政府之后,许多人民以为“改革2.0”终于重启。但两年多过去了,“改革”这两个字,非但没变得更接地气,反而变得越来越“遥远”。

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是:政府确实在推改革,可是我身边的生活变好了吗?油米柴盐有变便宜吗?做小生意有变容易吗?孩子的前途更清晰了吗?

而当我们仔细去了解政府这些月来所推动的计划,会发现一个令人头痛的现象:政府确实做了很多事,但人民却没什么感觉。

体制改革vs民间温饱

安华政府上台后,推动“经济与财政分权”的制度改革:经济部主要负责资源分配与政策规划,评估州属发展需求、设定优先顺序和项目类别;财政部则依据经济部建议,负责编列预算、制定招标机制,并监督资金的发放与执行。

这种分工试图引入更专业与透明的机制,取代过去“全部权力集中在财政部”的一把抓做法。

然而,也引发外界对行政效率的担忧,尤其当拨款流程拉长时,容易被误解为政府拖延或推诿。

改了,但改在哪?看不到、摸不著、听不懂。

比如说,经济部推出了国家能源转型蓝图(NETR)、新工业大蓝图(NIMP)、马来西亚2030愿景路线图等长远规划。这些文件厚厚一叠,每一份都在试图回答:“我们如何不再靠低成本劳工,而是发展高价值产业?”、“如何让外资看得起马来西亚?” 

同时,财政部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派糖果”,而是一步步打造一个更有纪律的国家财务系统:中期财政路线图、公共财政与责任法案、统一数据平台(PADU)……这些术语听起来很“西装笔挺”,目标是让国家收支更透明、援助机制更精准。

问题是:人民不懂。

他们不关心GDP该怎样增长6%,也不在乎财政赤字降到GDP的4.3%算不算成功。他们只会说一句话:“我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变好?” 

而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财政部“瘦身”,经济部“战略化”,但民众只想问:“谁在帮我?” 

当前马来西亚的政府架构是这样的:经济部主攻长期战略和结构改革,财政部则负责国家收支、管控赤字和落实预算。

这在制度上确实是进步的。过去“财政部=大当家”,谁做财长谁就决定要不要补贴、要不要建路、要不要拨款。现在,财政部更像“管账的”:精打细算、有章有法,钱不能乱花,也不能再为了赢选票滥发援助金。

相对地,经济部主导长期规划,像个“设计总监”,画蓝图、谈投资、重塑产业结构。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现实中的问题是:

· 财政部太“冷静”:对低收入家庭说“财政要有纪律”,对中小企业说“补贴不能长久依赖”;
· 经济部太“前瞻”:谈工业4.0、绿色能源、AI大模型,却没有人告诉摊贩小贩:“你明年还能不能申请援助?PADU为什么没有你的名字?” 

于是,民众看著新闻,只觉得:部长讲话听不懂、政策变来变去、申请东西更麻烦。久而久之,改革反而变成了“不关我事”的冷冰冰口号。

政府不是不努力,只是“没有解释” 

不能说这届政府没在努力,客观来说,它确实推动了许多过去政府避而不谈的问题:
• 整顿补贴机制,让资源更精准;
• 整合数据库,减少资源流失;
• 推动区域经济特区,试图改变州属发展不均;
• 与多个国家达成新的贸易与产业合作。

但问题出在沟通。

在纳吉时代(以2015–2018后期3年,对比安华前期3年2022-2025年),首相不仅兼任财政部长,还掌控经济策划单位(EPU),发展拨款归属首相署,经济决策几乎一人定夺,监督机制极为薄弱。

而安华时代则拆分权力结构,经济部独立设立,由部长拉菲兹主导,规划与拨款权限不再集中一人,财政部长(安华)则专注执行与控制预算。

此分权架构理论上增强了制衡机制,但也带来了沟通成本和执行协调的挑战,成为人民最直接的“有感问题”来源。(见下表)


结语:改革不该是“精英独角戏” 

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人民的不安是真实存在的。政府若只说“现在苦是为了以后好”,却不给时间表与保障,只会加深不信任。

别国都在拚命转型。印尼在搞新能源,越南搞半导体,新加坡朝高端服务业冲刺,泰国在拼智慧汽车产业。而我们呢?

改革不能只是上层的精英独角戏,而要成为全民参与的工程。沟通不该只靠部长发言,而要落实到基层,让政策可懂、可感、可用。

当财政部讲纪律、经济部谈转型,人民最在意的是: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只有让改革“落地”,让人民“看得见、听得懂、用得到”,这场转型才有可能走得远。

王赫奇

企业文化研究者和连续创业家。至今共为超过百位企业家、教授、以及各领域专家出版书籍,并在2021年实现出版社的绿色转型。目前专注于企业永续发展、经济与政策研究、组织架构与企业管理课题。此外,还在东盟多国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