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权律师茜蒂卡欣(Siti Kasim)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一支对比马中两国幼儿园的视频。一边是中国孩子们学习缝纫、掌握生活技能,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细致动作与自主能力;另一边,则是马来西亚某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手持假枪、模仿作战场景,高喊“杯葛以色列”,言语中满是仇恨导向的内容。

这不是刻意贬低本地教育的“对比影片”,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们:马来西亚的幼教系统,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幼教,何时变成灌输仇恨的平台?

作为一名有两岁半孩子的父亲,我近年频繁走访幼儿园与托育中心,观察师资、环境与课程安排。确实,有越来越多负责任的幼儿园开始聘请具备幼教专业文凭的老师,这是正面的趋势。

但文凭从来不是万能通行证。有部分幼教教师只是“读完书来糊口”,缺乏真正照顾孩子、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训练,更别提社会责任感与文化判断力,去分辨什么内容不该交给3到6岁的孩子。

更严重的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里的私立幼儿园资源尚可,尚能维持一定教学品质;而在乡镇与半城乡地区,许多幼儿园长期聘用无专业背景的“看护员”或临时人员担任教师,师资参差不齐。许多家长只能“看缘分”,因为别无选择。

政策写得很漂亮,落实却极度薄弱

根据教育部政策,自2017年起,所有幼儿教师需至少持有幼儿教育文凭(Diploma Pendidikan Awal Kanak-Kanak)。国家学前教育标准课程(Kurikulum Standard Prasekolah Kebangsaan)也明确指出,幼教应以“全面发展、价值观、尊重与包容”为核心理念。

但这些标准多半停留在文件与官网页面上,离真实的教室非常遥远。我们缺乏系统性的师资培训与跟进机制,监督与稽查不到位,对不合格的教师与机构更没有明确惩处制度。

从中央财政拨款、监管执行到家长反馈系统,我们看不出政府有将“幼教”视为国家未来投资的决心。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并不认同中国教育体制完美无瑕。影片中展现的,也只是光鲜亮丽的一角。中国的城乡教育落差、过度功利主义与压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纵容自己国家的教育系统,任由没有专业、甚至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教育者”去塑造下一代的世界观。教孩子仇恨,不是任何社会想要的未来。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活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环境中,长大后又怎能真正理解团结与包容?又如何能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社会中安心共处?

我们教孩子的样子,就是未来国家的样子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园。我们装进孩子脑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图像、每一次模仿,都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样子。

一个真正多元的国家,不可能靠灌输仇恨维系。

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素质、更有经验、更具文化判断力与同理心的幼教老师;我们也需要一个透明、严格且具威慑力的执照制度,让孩子的成长不被政治、意识形态或极端思想所污染。

如果我们不马上正视这些教育的盲点与裂痕,等到未来真的崩坏,就为时已晚。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