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一些学校爆发性骚扰丑闻,相继曝光于媒体新闻中,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其中古宽的未成年学生深伪“不雅照”并用于牟利、吉华男教师被暴露滥用职权,诱骗并威胁女学生的严重性骚扰行为,说明事态严重,非一日之寒。

由于性骚扰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大家认为最安全、最有保障的校园范围内,舆论犹如炸弹炸开了一般,众人议论纷纷学习乐园何以变了色,成了滋生性犯罪的温床。针对深伪不雅照事件,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提出“You touch you go” ,涉案者不应该留在学校。而学校方面的作法也是一致,即开除涉案者,不得进入学校,以此表明学校对性骚扰案件的重视。但性骚扰远非止于学校把涉案者赶走与否那么简单,将“涉案者”与可能受害的群体“隔离”开来,维护的是校园的表面安全和平静。

把施害者赶出校园,虽具象征意义,但是并未从本质上真正解决问题或找出根源。看似果断的处分,掩盖的却是制度上的空白与应对机制的缺失。在缺乏专业辅导与透明调查流程的情况下,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未被妥善处理,旁观者也未真正明白性骚扰的边界与后果,反倒可能加深恐惧与沉默文化。

牛津英语字典则将性骚扰定义为“对方不想要的、进取的性挑逗、不雅言辞等”。英国于2010年生效的《平等法》则指性骚扰即“对方不想要的、性方面的行为,会侵犯对方的尊严,或营造出具威吓性、敌对性、侮辱性或冒犯性的环境”。

叫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这些事件能在校园内持续存在多年而无人知晓?为何受害者在事发初期选择忍气吞声?这些“沉默”,背后正是教育制度对性别权力结构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得不到有效监督,学生的权益却缺乏表达与维护的通道。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曾指出,权力是对他者的施加,权利则是个体抵御外部压迫的屏障。而权力的正当性,应体现在对权利的保障与尊重上。性骚扰之所以在校园屡禁不绝,正是因为学生缺乏“说不”的能力与制度保障,而教师等掌权者却缺少监督与约束。

要真正解决校园性骚扰问题,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急需的是系统性、具本地文化适应性的性教育课程,不再将性等同于“肮脏”或“羞耻”。孩子必须学会识别不当行为、懂得表达不适、敢于拒绝权威——这一切的前提,是家长与教师首先愿意打破沉默,从最初的家庭教育,到正规教育体系,灌输正确性知识和观念,并进行正面引导,让每一个孩童认识自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于言语和肢体动作属于友好或冒犯的边界感。

此外,学校应设立独立、专业的辅导机制与申诉通道,确保每一位学生在面对不安时都能获得信任与支持。教育,是改变的起点,确保赋予个人说“不”的权利和空间。让每一位孩子,在面对冒犯性的环境或人时,懂得保护自己,有勇气说出“我拒绝”、“你不能如此无礼对待我”。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