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动党领袖杨美盈携子出席开斋宴,亲身体验穆斯林文化,鉴于活动设于清真寺范围,她秉持尊重之道,佩戴头巾,以示对友族宗教礼仪的敬意。 此外,她更是入乡随俗,不仅自己以手进食,更趁机教导自身孩儿学习友族之饮食文化,展现跨族群交流的温馨一幕。然而,这么一个有爱的画面,沦为茶馀饭后的争议话题,引发舆论喧哗,毁誉参半,殊令人唏嘘。
中华文化自古崇尚礼仪,《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此言正道出入乡随俗乃人际往来之基本准则。杨美盈身体力行,示范最佳典范,展现对友族文化的拳拳诚意。我们本应欣慰于孔子”和而不同”的理想在多元社会中绽放,却未料这幕文化交融的佳话竟遭宵小之辈曲解为政治攻讦的利刃。上纲上线的网络枪手不问本心,但求喧嚣。使良俗美意沦为攻讦工具。深究这场闹剧的幕后推手,实在是其心可诛,动机昭然。
回望今时今日的大马,我们常见友族同胞积极参与华裔的传统活动,好比说马来同胞舞龙舞狮大旗鼓、印度同胞元宵节抛柑同乐,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眼中无不是民族交融、文化互鉴的美丽缩影,皆值得称道。然而,何以当华裔领袖出席友族宗教活动,并依循其风俗行事,便成了某些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乃至上纲上线?若这般双重标准不加遏止,我们所追求的多元共融将只会是一纸空谈。
设想倘若有马来或印度同胞钟情华族文化,潜心研习华乐之悠扬、武术之刚劲、二十四节令鼓之铿锵,却不幸遭受同族人士的挞伐,甚至被指责为“丧失自身文化认同”,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谈何真正的种族和谐?
马来西亚独立至今已逾一甲子有馀,然而种族课题仍旧时有耳闻,种族主义的幽灵依旧徘徊不散,甚至屡屡被别有居心的政棍所操弄,借此煽动民粹、牟取政治资本。此番对杨美盈的无端指摘,正是这种恶劣政治手段的缩影。凡此种种,皆非真正关心国家团结之举,反倒将剧族群间的嫌隙,贻害无穷。
放眼当今世界,各族群间的文化早已不再是壁垒森严的藩篱,各民族文明早已超越血脉传承的单一维度。相反的,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非常大程度上地将他人的文化学习起来,并内化成自己日常的一部分。
好比说,身为华裔,我们固然以筷持食,但亦能怡然自得地以刀叉品尝西式佳肴,或以手取食香料四溢的印度美食。
当我们出国旅游,漫步于韩国景福宫,身著华丽韩服,定格一瞬古色古香;当我们置身于日本茶室,跪坐鞠躬,细品茶道之幽远意境。这难道就是自我矮化吗?显然并不是,而是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的我们才得以享受的多元文化。
今日之世,文化早已不再是泾渭分明的疆界,而是彼此交融、相互学习的桥梁。倘若仍以狭隘之心,视文化交流为“逾矩”,则无异于倒行逆施,妄自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