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月,台湾民进党主席兼总统赖清德正式宣布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并启动对《军事审判法》的全面修订工作。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在社会各界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此举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防安全局势所必须采取的应急措施,但有反对者担心,这将使台湾步入一种“准战争”状态。
本文拟从历史沿革、政策背景及政治争议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举措背后的逻辑与隐忧,期望为公众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框架。
备战?病急乱投医
自上世纪戒严时期起,军事审判制度便成为当局维护军纪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在那个威权年代,这一制度不仅让独裁者用于惩治军中违法行为,更常被用来打击政治异己,程序不透明、权力过大的弊端一度引发众多争议。
随著台湾社会的进入民主化,普通案件逐渐由民事司法体系负责审理,军事审判制度也因此被大幅度边缘化。然而,随著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区域安全风险不断加剧,军政两端的压力使得这一昔日“禁忌”重新浮出水面,成为政府重点审视的议题。
民进党指控中国大陆不断升级统一战线攻势、间谍活动与网络渗透的威胁,故指出现行民事司法体系在处理涉及军事机密和叛乱等紧急案件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赖清德政府指出,借助军中独特的审判机制,可以更迅速整合国防资源,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确保国家安全万无一失。
然而,恢复军事审判制度的背后隐含著诸多问题与风险。反对者指出,在和平时期启用这种制度,无疑向外界释放出一种台湾投入战时状态的信号,可能激发社会恐慌,甚至在国际上引起误判。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军事审判的审理程序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法律制衡机制,其恢复后很容易滋生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侵害军人及其他涉案人员的基本权益。国际社会与人权团体已先后发出警示,呼吁政府在修法前应明确制度适用范围、审判程序及相关权利保障措施,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有人甚至提出,这是赖清德本人故意让两岸矛盾升温,迫使美国川普将外交中心放到台海区域上。果真如此,这也是一个下下策。
民主?并非双标民进党的首选
早在1987年台湾解严、迈向民主化的进程中,便有许多政治力量呼吁彻底废除或大幅限制军事审判的适用,认为这一制度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尤其在2013年洪仲丘事件之后,军中审判的种种弊端被无限放大,引发全社会对军人基本权益与司法公正的深切反思。洪仲丘作为一个义务役下士因违规受到不人道的监禁和处罚,导致意外死亡。
洪仲丘事件发生前,军中审判多沿用自戒严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制,法庭审理过程缺乏透明与独立性,常被批评容易产生“官官相护”和权力滥用现象,严重侵害军人基本权益以及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作为在野党的民进党是全体上下支持废除军事审判制度的。当时,国防部以及法务部都劝解民进党的立法委员,因军人特殊身份,务必在立法上保留军事审判制度,但民进党都以法有严重瑕疵为由,不信任军队高官纪律,坚持要废除。当时的支持者中,就有现任国防部长的顾立雄背书。
总体而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是否恢复军事审判制度这一政策,必须考量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民进党政府自然可以强化目前的国安制度,但也不能忽视司法独立与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很可惜的是,他们目前无法回答,要如何恢复该法的同时,又确保不侵害人权?如果有其他手段,为何不加强之,反而要恢复一个让外界认为是进入备战状况的法律?我认为赖清德政府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更不用说强化民主或维持两岸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