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马保诚保险公司声称由于索赔率较前一年上升19.6%,因此无奈宣布,从下月起上调医疗保险费。此则重磅消息一出,风风火火的不仅是金融市场,更多是的哗然声四起的平民百姓。
投保人购买医疗保险的初衷是“保障自身的风险”,图的不外乎是居安思危,为未来可能产生的庞大医药开销未雨绸缪。如今看来,极其讽刺的是,调涨保费的既定事实使得“保险”一词实则是投保人正在为“保障保险公司的风险”而买单。投保人苦心经营的安全网,如今竟成了保险公司稳固自身盈利的金钟罩,岂不谬哉。
根据马来西亚国行(BNM)所发行的《2000年保险业年度报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21世纪初,随著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强劲增长以及回升的保险需求,大马保险业迎来了其最美好的年代,日进斗金,袋袋平安。
时移世易,如今,保险公司冠冕堂皇地抛出一连串专业术语,以“索赔率上升”、“医疗成本飙涨”、“医疗需求增加”、“医疗技术进步带来更优质治疗”等理由,为调涨保费,维护自身盈利寻找正当性。然而,细思之下,保险巨头们不正是仰仗著庞大的精算师、会计师及财务团队,以精密计算规避风险、确保回酬、评估投资可行性的行业翘楚吗?既然风险早已纳入考量,为何如今仍以此为借口,轻而易举地将成本转嫁给投保人?
更何况,那些在签下保单前满怀信任的平民百姓,并未享有同等的精算资源,他们无从预测未来的保费涨幅,更无法精确计算自己是否仍能负担得起这份“保障”。讽刺的是,原本用以抵御不测的保险,如今却成为另一场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随著保费水涨船高,昔日的“安全防线”庇护伞,如今成了压在民众肩上,无法卸下的沉重枷锁。
保险公司在投保人签署合约之前,理应已将未来医疗费用攀升的可能性纳入精算考量。医疗费上涨?那是保险公司基金经理未能精准投资医疗概念股,对冲成本波动的后果。索赔率激增?那是保险公司的精算团队评估失误,风险定位出现偏差的代价。这一切困境,无一是投保人造成的,又凭什么要投保人埋单?
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收取保费,以承担投保人的风险。如今,风险反倒由投保人自行承担,这不仅是本末倒置,更是彻头彻尾的耍流氓行径。试问,倘若自助餐饮业者食材准备不足,顾客吃不饱,倒打一耙,怪罪食客食量过大,显然不能接受。然,如此荒谬的逻辑,何以在保险业竟成了“天经地义”?
风险转嫁客户?
世间生意,没有只赚不亏的。岂能只许盈利,不容损失?保险公司既然收取保费,便应恪守契约精神,履行承诺。若只享受收益,却在风险来临时肆意转嫁,那便是不折不扣的“输打赢要”,全然违背了商业道义与契约精神。
一般而言,真正需要医疗保险的,往往是那些收入有限的市井小民。他们兢兢业业,每月上缴本已不多的部分收入给与保险公司,为的就是希望在未来身体抱恙的时候,可以负担得起医药费。如今,尚未因医疗费捉襟见肘,节节攀升的保费却是先行驾到
面对庞大的保险公司和晦涩难懂的保险条款,投保人始终处于绝对的弱势。所谓“签署合约即代表理解并接受条款”,不过是一纸空谈。待到现实翻脸,保费骤涨,他们除了咬紧牙关勉强承担,或者无奈退保,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