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一篇《杜特蒂受审--国际正义幌子下权力游戏与民意真相》,意外的受到广泛转发,让我有信心再写第二篇有关杜特蒂受审的评论文章。

马来西亚的华裔同胞也许不知道,杜特蒂任菲律宾总统期间,其实他很多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对华社有利,尤其是他严厉打击贩毒集团,让当地华社圈子很感激他。

菲律宾前总统杜特蒂的执政生涯始终伴随著争议,但若抛开西方主流舆论的刻板叙事,从菲律宾社会尤其是华人社群的视角审视其政策,或许能发现一条被忽视的治理逻辑,在复杂的多元社会生态中,以雷霆手段重塑秩序,不仅为普通民众赢得喘息之机,更让长期受困于犯罪威胁的华人群体重拾安全感。

当国际刑事法院(ICC)以“人权”之名对其展开调查、而现任总统小马科斯配合外部压力否定前政府遗产时,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这段历史,还原本土视角下的治理真相。

一、禁毒战争:撕裂社会表象下的秩序重建
菲律宾的多元性既是其文化魅力,也是治理难题。天主教文化、伊斯兰传统与华人社群交织的背景下,毒品网络曾如同寄生藤蔓般深入社会肌理。2016年杜特蒂上任时,全国约370万人涉毒,首都马尼拉70%区域被毒枭控制,恶性犯罪率较东南亚邻国高出3倍。这种系统性溃烂,使得任何温和改革都显得苍白无力。

杜特蒂选择用“战争”定义这场禁毒行动:6年任期内,警方记录显示击毙6200馀名武装毒贩,逮捕29万涉毒人员,捣毁634个制毒工坊,缴获毒品总价值超500亿比索(约合9.4亿美元/约41亿令吉)。更为关键的是,冰毒街头价格从每克3000比索暴涨至2万5000比索,毒品供应链遭到毁灭性打击。菲律宾民调机构社会气象站(SWS)民调显示,2019年仍有82%民众支持禁毒政策,这种高支持率在犯罪率下降60%的现实中得到注解——当父母不再担忧子女被诱骗吸毒、商贩无须缴纳“保护费”时,抽像的人权辩论自然让位于切身的安全需求。

二、华人社群:从暴力阴影走向安全绿洲
在菲律宾约1.2亿人口中,华人血统者超过200万(占1.7%),其中完整保留中华文化认同的约150万人。这个以经商为传统、掌控全国60%零售业和35%制造业的群体,长期成为犯罪势力眼中的“肥羊”。菲律宾华商联总会(FFCCCII)数据显示,2015年针对华商的绑架勒索案件达87起,华人区商户每月被迫向毒贩缴纳的“保护费”占利润的15%-30%,这种系统性压迫随著禁毒战争戛然而止。

杜特蒂政府对华人社群的保护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通过剿灭盘踞在帕赛市、岷伦洛区等华人聚居地的毒枭集团,直接切断暴力勒索链条——2016-2019年间,针对华商的暴力犯罪下降76%;另一方面,其推动的《反绑架法案》修正案将赎金支付定为刑事犯罪,从根源上瓦解绑架产业链。这种治理成效让华人社群罕见地集体发声:2019年马尼拉华人商会公开发表声明,称杜特蒂是“三十年来首位让华人敢在夜间安心开店的总统”。

三,被曲解的正义:国际批判的本土反思
当下对小马科斯政府及ICC的批判,本质上是治理逻辑的冲突。前者为迎合西方议程弱化禁毒力度,导致2023年涉毒凶杀案同比反弹40%;后者则陷入“人权原教旨主义”陷阱——其指控所依赖的6200例“法外处决”数据,实则包含警方击毙的武装抵抗者与黑帮内斗死者,这种统计谬误暴露了外部势力对菲国情的无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ICC调查启动后,SWS民调显示76%菲民众反对外部干预司法主权,这种民意与西方叙事的割裂值得深思。

杜特蒂的争议性,源于其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间的果断抉择。当泛滥的毒品威胁到族群存续时,其选择用霹雳手段守护最广泛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种治理哲学或许难以被法庭采信,却在马尼拉街头灯火通明的华人商铺、在学童书包里不再出现的毒品注射器中得到验证。历史终将证明,那些真正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远比迎合国际话语的政治表演更具人道价值。

遗憾的是,小马可斯上台后,让人们看到曾经欺压老百姓的贩毒集团,已经死灰复燃,涉毒凶杀案的节节上升就是最好说明。

林华国

曾当了15年媒体人,现从事媒体公关,喜爱聊政治写政治,有一套独立见解,常与从政者打交道,关心生活周遭事物。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