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前总统杜特蒂被闪电逮捕并移交至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这一事件犹如一枚深水炸弹,搅动了菲律宾政坛与国际社会的暗流。表面上是“反人类罪”的司法审判,实则是政治清算与国际干预的双重合谋。当国际司法机构沦为政客打击异己的匕首,当国内权力斗争披上“法治”外衣,菲律宾的民主与主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牙国际刑事法院自诩为“全球正义的灯塔”,但其执法轨迹始终难逃“选择性失明”的质疑。该法院成立二十馀年来,90%的调查针对非洲国家,而对美西方国家的战争罪行(如伊拉克、阿富汗事件)视若无睹。这种“看人下菜”的作风,早已让国际社会质疑其公正性。
菲律宾早在2019年便退出《罗马规约》,理论上不再受ICC管辖。然而,ICC此次以“追溯管辖权”为由强行介入杜特蒂案,实属法律越界。若此例一开,任何国家的内政都可能被国际机构以“正义”之名干预。更讽刺的是,ICC对杜特蒂禁毒战争的指控,主要依赖人权组织的单方面报告,却无视菲律宾本国司法系统的调查结论——菲司法部早在2021年便认定禁毒行动中“无系统性法外处决”。ICC这种“长臂管辖”的本质,不过是新殖民主义在国际法领域的借尸还魂。
现任总统小马科斯对ICC的积极配合,暴露了赤裸裸的政治动机。自2022年上台以来,小马科斯家族与杜特蒂家族的权力博弈日渐公开化:从副总统莎拉·杜特蒂的预算遭砍,到修宪议题上的激烈对峙,两大家族的矛盾已演变为国家治理的裂痕。
将杜特蒂引渡至ICC,堪称小马科斯“一石三鸟”之计:既铲除最大政敌,又向国际社会示好换取支持,更能借此削弱杜特蒂家族在民间的号召力。然而,这种“跨国借刀”的行径,严重践踏了菲律宾的司法主权。根据菲宪法第3条第2款,任何公民不得被强制引渡至不承认菲律宾司法权的机构。小马科斯为私利公然违宪,恐将开启“政敌清算”的恶性循环,彻底腐蚀菲律宾的民主框架。
批判杜特蒂的“人权捍卫者”们,或许从未直面菲律宾毒品战争的残酷现实。在杜特蒂2016年上任前,菲律宾已成为东南亚毒品走私的核心枢纽,全国超400万人吸毒,毒枭与地方政客、警察结成“毒品铁三角”,贫民窟儿童沦为毒贩“跑腿”的现象触目惊心。历届政府或畏于毒枭暴力,或困于利益勾结,始终未能根除这一毒瘤。
杜特蒂的“铁腕禁毒”虽手段激烈,但成效显著:6年内捣毁265个跨国贩毒集团,缉毒量超前任政府总和,谋杀犯罪率下降50%。更重要的是,这场运动打破了政商毒勾结的“黑金结构”——仅2017年便有包括市长、法官在内的6000馀名公职人员因涉毒被革职。中下阶层民众对此感受最深:在民调机构Social Weather Stations的调查中,杜特蒂卸任时的民众满意度仍高达62%。当马尼拉的贫民窟母亲不再担心孩子被毒品吞噬时,西方的人权指责显得何其苍白!
民众声援杜特蒂
当前国际舆论场对杜特蒂的“妖魔化叙事”,恰恰遮蔽了菲律宾民众的真实声音。在ICC启动调查后,数千名菲民众走上街头声援杜特蒂,南部达沃市更发起“一人一美元”筹款运动支持前总统。这些举动背后,是草根群体对安全与秩序的朴素渴望。
精英阶层批评杜特蒂“践踏法治”,却选择性遗忘:正是法治缺失导致菲律宾长期陷入“强人依赖症”。当司法系统无法保护平民免于毒贩砍刀,当民主程序沦为权贵分赃的游戏,民众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强人政治。杜特蒂的悲剧在于,他用非传统手段治疗国家顽疾,最终却被传统权力结构反噬。
杜特蒂受审事件,本质是本土民意与国际干预的激烈碰撞。海牙法院若真关心菲律宾人权,理应先调查毒枭残害的数百万家庭;小马科斯若真捍卫法治,更应推动本国司法改革而非求助外力。
历史反复证明,外部强加的“正义”从不会带来真正的和解。菲律宾的民主之路,需要的是完善制度、肃清腐败,而非让政治斗争穿上国际法的华袍。当ICC的法官敲下法槌时,他们裁决的不只是杜特蒂的命运,更是全球南方国家能否摆脱“司法殖民”的历史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