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际妇女节那天,英式教育背景的N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妇女节定在3月8日,而不是其他日子呢?他的华语常识告诉他,“38”带有贬义,常用来形容爱管闲事、说三道四的人。我一时语塞,毕竟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只能猜测这一日期的设定与我们熟悉的“38”意涵无关,而只是历史发展的巧合。
查阅联合国官方网站后,我并未找到关于这一日期来源的明确说明。但可以确认的是,国际妇女节于1977年正式获得联合国承认,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北美和欧洲的劳工运动,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妇女运动的力量得到了历史性的展现。自那时起,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会在这一天庆祝妇女的成就,不论国籍、种族、文化或政治立场。
对许多人而言,这个节日似乎仅属于年长女性庆祝的日子,不外乎由妇女组织发出公告,表彰几位组织内的杰出女性,然后加上一些包装,变成了“送礼佳节”,局限于赠送鲜花、钻石、换妆品等仪式,但这往往模糊了妇女节的真正意义,难以引发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事实上,妇女节的更大目标是消除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推动两性在各个领域实现公平待遇。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才是妇女节真正需要强调的核心议题。
联合国2024年的妇女节报告指出,迄今为止,全球仅有87个国家曾由女性领导,而每10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或女孩被伴侣或家庭成员杀害。同时,数码技术和人工智能在传播有害性别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加剧了女性在就业领域的限制。马来西亚《星报》曾刊登一篇名为《互动:大学需要更多女性高层》(INTERACTIVE: Universities need more women at the top)的文章,探讨大马公立大学中女性领导者缺乏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马来西亚高校的女性讲师共有1万7981人,占总数的60%,但在全国20所公立大学的213个高级职位中,女性仅占35.7%。这些高级职位包括副校长、研究与创新主管等关键决策岗位。
此外,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23年的毕业生数据,尽管女性与男性毕业生拥有相同的学历,但女性的平均薪资比男性少900令吉。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女性在教育领域已占据优势,但在职业晋升和薪资待遇上仍然面临不平等的现实。马来西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确保女性不仅能够获得高等教育,更能在职场中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机会。
上述的性别差异仅是冰山一角。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或多或少都曾遭遇过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一些公司被暴露在招聘时会根据女性的婚姻状况(是否已婚、有无子女)决定是否录用。已婚女性常被认为不能兼顾家庭和事业而被动地陷入劣势。
除了职场歧视,物化女性的现象在社会中依然普遍。许多广告、娱乐节目和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不断强化“完美女性”的刻板形象,将年轻、漂亮、身材姣好的女性当作吸引眼球的工具。许多商业活动和娱乐场所更是将女性作为“装饰品”,以取悦男性顾客。例如,一些高端活动会(比如车展)安排年轻貌美的女孩站在一旁增加 “氛围”,一些娱乐场所甚至公开以“美女陪侍”作为营销噱头。这种物化女性的现象使女性被简化为一种消费品,而非独立的个体,其价值往往被外貌所定义,金钱可购得其尊严,十分冒犯。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性别差异的落后观念。性别平等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需要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动开始改变。而妇女节正是一个反思、醒觉和行动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