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一次饭局上,我偶然和同桌的伙伴提及已故的父亲(父亲在四年前因冠病逝世)。对方立即摆出劝慰的神情,不断劝诫我要“放下”。场面瞬间变得沉重又尴尬。我无意诉苦,只是顺口略提且面带笑意,无奈却被对方当作尚未走出伤痛的信号。
“时间会治愈一切”、“人要往前看”、“你该放下了”——这些听似安慰鼓励的话,其实对丧亲者毫无意义,甚至造成无形的压力。许多人对哀伤的理解仍十分狭隘,将“放下”误解为“遗忘”,认为“走出来”就意味著不再提起。
哀伤,作为一种“不积极”的情绪,甚至会被视为软弱的象征。于是,丧亲者如果在“合理的时间范围”之外仍然思念逝者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仿佛停止哀伤是一道必须按时完成的作业。
又或许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人的哀伤,甚至感到不自在,所以面对丧亲者时,便试图用“放下”来结束话题。无论是对哀伤的刻板印象还是为掩饰自己的不安,这都可能加深丧亲者的孤独感,也继续让哀伤成为一个无法言说的禁忌。
事实上,哀伤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自动结束。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人会在不同阶段之间来回波动,甚至在多年后仍因某个瞬间被触动。哀伤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会流泪、沉默,有些人则选择回忆、讲述。有时,提及逝者也并不是因为陷入悲痛,而是纯粹想分享某个温馨愉快的瞬间。
动画电影《Coco》(可可人生奇遇)中有句经典台词:“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消逝,而是被遗忘。”在电影里,亡灵节是人们缅怀亲人的节日,只要仍有人记得,逝者便不会真正离开,也强调逝者与生者的关系不是断裂的,而是持续的。
这在心理学中也有对应的概念——“持续的连接”(Continuing Bonds)。哀伤不是一个需要彻底放下的任务,而是让逝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新的位置,使这段关系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比如讲述逝者的故事、在生活中保留逝者的某些习惯等等。
记住一个人,并不妨碍我们前行,反而能让我们更有力量地继续走下去。我们该放下的,不是逝者的思念,而是社会对哀伤的刻板期待。在哀伤与思念的面前,劝说和道理,仿佛是一块又一块的砖头,筑起了防卫的城墙,还不如一句“他对你来说一定很重要”更有温度。
回顾《Coco》,主人公米格为了让曾祖父的记忆得以延续,用吉他弹起了熟悉的《Remember Me》。这首歌的歌词温柔地提醒我们——即使时光流逝,思念仍然会在心中奏响旋律。
真正的“放下”并不是遗忘,而是学会与逝去的亲人共存。对丧亲者来说,每一次提及逝者,都是一次爱的延续,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愿我们在谈论哀伤时,都能少一点催促,多一点理解,让逝去的人以最温暖的方式,继续活在我们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