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或曾听过身边驾豪车的亲朋戚友说,他们会购买豪车是逼不得已,因为身处在以“车”取人的社会里,尤其是在推销行业中,轿车愈贵就代表愈成功,会比较容易招收下线,也让顾客有信心下单。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里,加上广告的催谷,汽车已然是身份的象征,比如马赛地是成功企业家的标志,以致许多人将豪车视为梦想。
当然,如果豪车能激励一个人发奋图强,力图在事业上闯出一番天地,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人却本末倒置,在还未达到拥有豪车的经济能力时,就因为要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惜砸钱购买梦想汽车。
问题是,买车容易养车难,毕竟汽车不是一件到手后就无需额外花费的物品,除了每月的车贷供期外,还必须负担汽油、维修、路税、保险等费用,万一零件坏的话又要付出修理费。
很多人只想开豪车,但是不了解价格愈高的车,花费也愈高,以致让自己陷入困境,卖掉的话又被迫亏一大笔钱。
一名男子在TikTok分享亲身经历时表示,他在3年前购买一辆马赛地G-Wagon时,觉得非常自豪,但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金钱暴击”,因为单是加满一缸RON 97汽油就要350令吉,还有每年的保险费更高达3万令吉,搞到他每个月底吃快熟面。
3年后,男子唯有忍痛卖掉汽车。令他感到震惊的是,当初以145万令吉购买的豪车,市场价仅剩下67万令吉,亏损高达78万令吉。
意想不到的是,他卖车后反而感到轻松,再也不必为了昂贵的养车费焦虑得睡不著,尽管不再那么风光,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也活得比较开心。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其实不想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汽车,却在家人的逼迫下乖乖就范,结果为生活带来困扰。
一名任职工程师的男子在Threads帖文分享说,他月薪3500令吉,原本计划买比较便宜的国产车,但是家人说工程师不应开国产车,于是他在家人施压下买了本田轿车,月供1000令吉。由于公司没有加薪,加上其他开销,结果他出现经济拮据状况,使他感到压力和苦恼。
汽车不过是代步工具,目的是服务人类,让人们可以抵达要去的地方。但是,纵观以上两个个案,汽车反而对事主造成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反映了人被物质操控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必须懂得理财知识,清楚了解自己手上能够挪用的金钱,而不是在购买东西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后续支出,若因此而欠债累累就更加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