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学年开学,华小招生问题必定成为中文媒体重点关注的议题,尤其是偏远乡区的微型华小的处境,更牵动华社的神经。秉持数十年来华小一间不能少的“执念”,很多华团、华教组织也极力的想要扭转这类学校的困境,然而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
从纯粹的经营角度来看,要维持一间学校的运作,需要耗费的人力与物力是不少的,为了确保一间不能少,继续投入大量华社的资源去维护一所只有数十人,甚至连新生都没有的华小继续营运,是否符合华社的利益?
或许有人觉得文化事业不能够从简单地利益角度去思考,但现实是今天很多乡区因为华裔年轻人口外移使得招生与资源筹募上都有极大的挑战,即使能够继续运作,不少这类学校大部分都以友族同胞子弟为主,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所谓华社文化事业论述是否能够直接套用在这类学校目前的情况?
现实是残酷的,尽管多年来有不少人极力协助这些学校能够继续办学,但却没有办法找到一套真正长久的解决方案,使得这些保校运动大部分都只是暂时“续命”,每年都在恳求有家长把孩子送到相关学校,以保住学校不被关闭而已,却忽视了那几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体验,实属不该。
或许华社应该从资源分配与管理的角度,理性思考微型华小的问题。如今的学校软硬体设备的设置和使用成本远超过去,与其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这些看不到未来的学校,是不是将其转投学生人数更多,需求更高的新城镇区,提高这些地方的学校办学效率,甚至争取开办新学校,分担大型华小学生过多的问题。
至此一定有人会批评说华校是民族文化的根,关一间就少一间,不管如何都必须要想办法经营。对此说法,本人是认为华教运动也该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关一间少一间是过去数十年来政治考量的结果,华社在如此框架中战战兢兢的过了这么多年,是否该勇敢争取新学校的设立?
事在人为,况且如果要说问题的难度,那华社是否该去探究到底是争取设立新学校、迁校、与开设分校比较难,还是继续维持微型小学的经营更有难度?从目前的现况来看,乡区年轻人人口大量外移,而大都市周边新城镇人口则快速增长,争取在这些新区开设新校舍看到的是希望,继续想办法维持偏远乡区微型小学运作也许在未来是一连串的“绝望”,该如何选择?
教育资源分配应该以学生学习为考量,为了族群文化的情感考量除了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相关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此根本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又该如何称得上符合华社的长久利益呢?
所以华社与华教团体应该调整行动策略,勇敢面对微型小学的绝境,接受关闭学校作为一个选项,然后好好去研究与规划各种新城镇的发展概况,并且动员向有关部门以各种方式争取开办华小,以解决新城镇学子无校可读,偏远乡区无生可招的困境,才是符合华社利益的长远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