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课程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孩子不补习很难跟得上!”
“现在的小学功课真的很难,我不会做也不会教,不补习根本不行!”
近年来,关于小学课程难度的议论不绝于耳。家长普遍上都认为孩子不补习,就难以跟上进度。一些家长甚至在学校尚未开学,孩子还没正式上课,不确定能否应对之前,就先为孩子安排课后辅导。
家长可能认为,这样的安排万无一失,即使孩子本身有能力应对,也可以当作额外的学习或练习机会,多做多得,有益无害。殊不知这样的安排将剥夺孩子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也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带来副作用,削减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大家都知道随著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而是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面对未来挑战所需的各种软实力。作业是学习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元。
简言之,那是延续课堂的另一段学习旅程,学习机会。真正的重点不在于完成了多少作业,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所布置的作业不再像过去一样,多停留在记忆、理解思维层次,而是提供更多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历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无外乎“多做、多想、多练”,如同肌肉训练,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获得成长。倘若家长忽视了学校作业的真正意义,把作业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只关注结果,不问过程,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对学校老师所策划的训练系统带来破坏。因为原本课后该学、该练、该强化、巩固的,都由大人代劳或辅助,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学习难题,错过各个学段预期的重要学习能力培养。基础没打好,老师越教就越跟不上,最终形成“课程越来越难”的错觉。
学习就像爬山,前进、往上走的路难免吃力。遇到困难和出现不适感都是成长不可缺的一部分。不忍放手,过度安排或干预,不仅导致孩子无法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从感受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恰恰是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低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你说这跟过度安排,被动学习,缺乏学习责任感、学习自主权,掌控感,无法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有没有关系呢?目前看来,“不想跟”,不想学的问题比“跟不上”的问题更令人担忧。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启动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担心课程太难、成绩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