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今天我们来聊聊“吃蛇”。先别紧张,我也不敢吃蛇,虽然曾经鼓起勇气喝过蛇酒,小时候也吞过蛇胆,但要真让我对著一盘蛇肉下口,还是有点心理障碍的。
不过,既然提到了蛇胆,就先说说它。小时候,一发高烧,爷爷就会拿出蛇胆,剪一小块让我吞下。那时候不懂蛇胆是苦的,咀嚼了一下,结果那苦得直冲天灵盖的滋味,瞬间让我理解了什么叫“苦口良药”。那感觉,别说退烧了,灵魂都差点被苦出窍。
不过,不得不承认,蛇胆的退烧效果确实不错,至少在那个普拿疼(Panadol)还没普及的年代,它是爷爷家中的“神药”。只不过,随著时代变迁,蛇胆逐渐被现代药物取代。如果不是今天聊到“吃蛇”,我都快忘了自己小时候吞过那么多苦涩的回忆。

说回真正意义上的吃蛇,我亲眼见过的,是香港的蛇羹。这道菜远看像鱼翅羹,近看有点像酸辣汤,端上桌时香味扑鼻,让人几乎要忘记它的本体。朋友曾忽悠我尝一口,说是“像鸡肉一样鲜美”。我差点信了,但朋友知道我因为体质燥热,不能吃“火气大”的东西,最终也没敢“陷害”我。
其实,野味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火气大”,所以我始终对野味敬而远之。但香港的朋友却告诉我:“你这种用脑多过用力的人,其实很适合吃蛇肉。”原来,蛇肉富含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据说能增强脑细胞活力、解除人体疲劳,是脑力劳动者的好选择。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我脑子转得再快,也没快到要靠蛇肉来续航。毕竟,补脑的食物那么多,鸡蛋、核桃、深海鱼随便选,为什么非要跟蛇过不去呢?

不过,说到“吃蛇”,福建人却有另一种解释。别误会,他们口中的“吃蛇”其实跟食物无关。在闽南语中,“呷蛇”(jiak zua)字面意思是“吃蛇”,但实际上,它是形容“工作时偷懒”的行为。
据说,这个词的由来是个笔误。原本,闽南话里应该是“呷趟”,意思是“少跑一趟”,结果一写错,就变成了“呷蛇”。从此,蛇就这样被人“吃”了,而且还莫名其妙地成了偷懒的象征。
广东话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懒人不叫“吃蛇”,而是直接封你做“蛇王”,听起来像个江湖大佬,实际上却是“溜号冠军”。据说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认为蛇会冬眠,不动如山,这跟偷懒的行为如出一辙,所以“蛇王”这个词才会被用来形容职场摸鱼高手。
但这么一想,好像有点替蛇鸣不平了。冬眠是生存策略,不是偷懒啊!如果蛇真的懒,能精准捕猎,能在野外活得风生水起吗?按这个逻辑,熊冬眠的时候是不是也很懒?植物秋天落叶、春天发芽,是不是也很懒?要真这样,那“躺平”岂不是大自然的生存智慧?
说到底,蛇只是擅长“蓄力而动”,不像某些人,上班摸鱼,领导来了才猛然“苏醒”,一副忙得要命的样子。这样看来,真正的“蛇王”或许不是蛇,而是人类职场生存法则的最佳实践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