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公时会出现的米糕一直是我的最爱,别看它外表朴实无华,制作起来可是一门技术活,稍不留神,可能会收获一块“甜到灵魂出窍”或者“硬到怀疑人生”的糕点。
讲到米糕,千万别误会它和传统中国米糕有任何关系。原则上,它应该叫糯米糕,但槟城的福建人更习惯叫它“Bee Koh”,直译过来就是米糕。这下好了,我从小天真地以为它和中国传统米糕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我抱著满腔好奇心上网一搜,结果发现中国的米糕长这样?“Bee Koh”长这样?嗯?毫无相似度!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换了个思路,会不会它其实是娘惹糕?毕竟槟城的美食文化可不只是单一福建风味,娘惹文化的渗透可谓深入骨髓。

会这么说,是因为有一种娘惹糕叫香兰糯米糕(Seri Muka)就是马来与娘惹风味的结晶,而香兰糯米糕的底层其实跟米糕没差异。

结果,Bingo!还真让我找到了线索。有大马媒体曾报道,被称为“Bee Koh”的糯米糕(kuih pulut)通常在开斋节期间制作。其口感香甜黏糯,并根据所使用的糖种类分为白色或棕色两种类型,即分别采用白糖或红糖制作。
然而,娘惹“Bee Koh”与马来糯米糕在口感上有所不同。娘惹“Bee Koh”的糯米颗粒经过充分蒸煮,口感更为柔软,而马来糯米糕则保留了米粒的颗粒感,使人在食用时仍能感受到每一粒米的存在。这就好像一个是“绵密派”,一个是“口感派”,各有千秋。
至于为何“Bee Koh”会成为拜天公的供品?你可以考虑问问天公。不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糯米也有象征团结的寓意,甜味代表著甜美幸福,黏黏的口感则寓意家人亲密无间,这么一想,“Bee Koh”能成为供品也不是毫无根据。
但抛开供奉的意义不谈,“Bee Koh”对槟城人来说,就是一口“妈妈的味道”。尤其是福建人家里,这块看似最不起眼的供品,却是很多人年少时最温暖的记忆。那种软糯口感配上恰到好处的甜味,你很难想像其食材其实就只有糯米、糖、椰浆跟一丢丢的盐,简直是“简单即是王道”的最佳证明。

此外,原本只是想搞清楚“Bee Koh”的来历,结果却意外发现,在娘惹的饮食文化里,糯米可是个绝对的C位食材。马来文化对娘惹饮食的影响中,糯米糕绝对是排得上号的贡献之一。而且细数下来,光是和糯米有关的娘惹糕就多得数不完。
其实,这种“糯米崇拜”不止局限在娘惹文化,整个东南亚饮食圈里,糯米都是食物链上的重要角色。从马来西亚的马来糕点及娘惹糕点,到泰国的芒果糯米饭,再到印尼的黑糯米甜粥,糯米简直无处不在,可以说,东南亚人民对黏糯口感的热爱,那是刻在基因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