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08大选撬动了政治板块,在野党自1969年以来,再度打破国阵在国会2/3优势,并且破天荒一举拿下5个州的执政权,自此开始酝酿改朝换代的氛围。和以往历届大选对比,在野党在308大选对执政者的冲击,应该也仅有1969年可媲美。 
    
1969年大选,联盟(国阵前身)的总得票率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低于在野党,仅得49.1%,在野党得票率则为50.9%。联盟还丢失槟城和吉兰丹,同时在雪兰莪和霹雳未达到执政门槛。1969 年在野势力的崛起,但彼此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之前,于华裔农工阶层群众拥有强大基础的劳工党,对联盟政府带来很大的威胁,1964前后联盟政府透过援引内安法令追捕劳工党各级领袖。1969年大选前,劳工党的各级组织遭受严重的破坏,各级议员宣布集体辞职杯葛应届大选。 而甫成立不久的民政党,人民进步党,以及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分家而更名的民主行动党,填补了劳工党留下的真空,三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选举提名与投票成绩来看,这几个主要的在野党在选区分配上仍然达成默契,避免了同台竞争局面出现。 
     
联盟遭遇史无前例的挫败,尤其马华受挫的程度是联盟之冠,但以巫统为首的联盟仍然继续执政。513事件后,在野力量被联盟收编而成立了国阵,其中包括伊党。唯行动党最终留在在野阵营。自此,马华就依附在巫统之下立足大马政坛。 强势的巫统与失去华社信任的马华与行动党持续对立,直至2022年共组联合政府才落幕。 
     
在308大选以前,马华领袖时不时就提醒华社,不管华社喜不喜欢,马华都代表华社。但马华长久沉浸在巫统建立的安全网下,待在舒适圈久了就失去政局变化的判断能力。从1990年开始,马华只能就行动党和伊党合作找议题做文章,却没能把马华在国阵的角色明确化与鲜明化。 
   
1995年与1999年借伊斯兰化课题把行动党打得落花流水,马华把华社的支持视为对他们的政治路线拥戴,实际上是因社交媒体和私人通讯工具仍未普及情况下,执政集团本来就占尽优势。 2004年在阿都拉新首相效应下,马华依旧保持优势,但此时马华内部也因派系斗争而开始内耗,并且延续到2008年本来稳操胜券的峇吉里国会议席也输得莫名其妙。 
    
当1990年大选两线制雏形开始出现,接著巫统陆续出现分裂时,一直依赖巫统喂养马来票的马华就开始出现危机。只是,马华即便察觉到巫统靠不住时也拿不出对策。真要责怪,也只能说一向来的领导人视野和格局早已注定后来的命运。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