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清晨,我和女友相约到一家评价很高的印度餐厅吃早餐。我们满怀期待地坐在一片铺好的香蕉叶前,点了一份Tosai、一份Roti Canai和两杯拉茶。然而,我们很快发现,这顿早餐远比我们想像的要“耐人寻味”——不仅是食物,还有等待和混乱带来的思考。

这印度家族式餐厅呈现出一种近乎滑稽的“有序混乱”。负责点单的侍应没了踪影,冲茶的姐姐跑去洗碗,本来在后厨煎著tosai的大妈忙得脚不沾地,但同时也不得不跑到收银台应对客人。让我忍俊不禁的是,一名年轻小伙侍应竟然坐在角落,悠闲地吃著自己的早餐,全然不顾忙碌的同伴。这场景既有点荒唐,又带著些许独特的亲切感,像是一家人毫无章法地凑在一起完成一件庞大的工程。

十五分钟过去了,我们的拉茶还没有上桌。环顾四周,许多顾客和我们一样都在等待。有人开始不耐烦,但没有人真正发火,仿佛这样的节奏是一种默认的习惯。我无奈地笑了笑,走到茶水台前轻声提醒负责泡茶的姐姐。她看见我时露出歉意的微笑,手脚麻利地为我泡好两杯热腾腾的拉茶。我捧著茶回到座位,这一刻却并没有多少不满,反倒是觉得这场混乱带著一种不易言喻的生活气息。

大约又过了20分钟,厨房里终于响起了铃声。一份金黄酥脆的印度煎饼从后厨窗口端了出来。这时候,我的心情早已从急躁转为一种奇妙的期待。当我用手拔出一小块放进嘴里,咬下去的瞬间,所有的不满似乎都烟消云散了。煎饼外脆里软,带著微微的面香,和印度扁豆咖喱的辛辣完美融合。那种发酵面团的独特风味,久违又令人感动。我不禁多看了厨房里那位煎饼的大妈几眼,钦佩她的手艺。她用双手把发酵的面团煎得香脆松软,仿佛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我:这家餐厅真正的灵魂,不是制度,也不是效率,而是这些双手背后凝聚的生活热忱。

用餐结束后,我走到收银台,对那位大妈说了一句真心的赞美:“煎饼太好吃了!”她听后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连连道谢。但同时,我也忍不住提了一句:“不过,餐厅的管理似乎有点混乱呢。”

她听到后苦笑了一下,简单地回答道:“人手不够啊。”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让我陷入了思考。20张桌子配12个工作人员,这放在现代餐饮业里,并不算“人手不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或许,问题并不在于人数,而在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印度历史上庞大的人口与低廉的劳动力,塑造了一种思维模式:依靠“人手”来解决问题,而非通过系统化管理提高效率。在这样的环境下,混乱并不是失控,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有序”。这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也是一种文化的逻辑——家庭式的合作模式,分工模糊却又在混乱中找到平衡。

这一顿香蕉叶上的早餐,不仅让我体会到美味,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是否常常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者”?在印度餐厅里,这种混乱的节奏让我一开始感到不适应,但最终却被它的味道与人情打动。我开始意识到,也许各个文化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我们的逻辑,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在某个瞬间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江伟伦

人称“金笔大状”,拥有法律与金融双重背景的上市公司董事。 热爱生活,喜好美食。 透过专栏与读者探讨生活的点滴。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