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年末总是五味杂陈,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新一年即将到来却又让人充满期待。此刻,在这新旧交错的节点上,回望这一年,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你的2024年,你会选择哪一个词?

12月初,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词典分别公布了2024年度词汇“脑腐”(brain rot)和“显化”(manifest)。这两个词描述的是个体经历,实际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趋势下人们心态的两极分化。

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定义为“因过度消费碎片化或低质量信息(尤指网络内容)而导致的精神或智力衰退”。早在1854年,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观察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思想和智力上出现了普遍的退化,他在《瓦尔登湖》(Walden)用“脑腐”来讽刺人们对深度思考的轻视。他写道:“当英国人努力治愈马铃薯腐烂时,难道没有人尝试治愈蔓延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的脑腐病吗?”(While England endeavours to cure the potato-rot, will not any endeavour to cure the brain-rot?)。

如今,“脑腐”重返公共话语域,成为网络时代的自嘲和警示。无穷无尽的短视频、无厘头的段子、即时推送的热点娱乐消息,让人陷入信息深渊,不可自拔。“脑腐”是低质量内容对大脑的侵蚀的结果,同时也可能是近年来世界各地人们脱序行为层出不穷的因素之一。

与“脑腐”相对,剑桥词典选出的“显化”则是一个积极语义的词汇。该词原意为“显然、清楚的”,最新定义为 “使用可视化和自我肯定等方式来帮助自我想像,从而实现想要实现之事,并相信这样做会更有可能实现它。”。显化也并非一个新兴词汇,其由来可追溯至1906年作家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思维波动或思维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 Vibration or 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一书。 

“显化”在社交媒体兴起及广泛流行,成为明星与普通人热议的概念。歌手杜阿·利帕(Dua Lipa)、奥运选手加布丽埃勒·托马斯(Gabby Thomas)等名人都表示显化在实现他们的目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科学界对显化持保留态度,比如,单纯地祈求(或想像)并不能治愈疾病,但不可否认,这一理念在增强人们的自信、理清实现目标的步骤上确实有积极作用。显化提醒人们,与其等待,不如主动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

这两个年度词汇,生动地折射出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脑腐”象征被动接受信息、缺乏自控能力的人;而“显化”则代表主动设定目标、积极改变现状的人。这一差异可以用社会科学中的“能动性”(agency)概念来解释——即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行动的能力,可能表现为无意识的、非自愿的反应,或是具有自主性、目标导向的有意识行为。年末是一个反思自我、重新出发的契机。

此刻,我们应诚实地审视自己的2024年是如何度过的?是沉浸在无休止的娱乐与喧嚣中,成为“脑腐”一族?还是以积极的行动,实现了在今年年初所设下的目标,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显化”篇章?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