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南亚妇女的传统服装卡峇雅(Kebaya)与马来西亚早餐文化双双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也是大马首次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之前,大马已有多项代表项目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2005年的马来宫戏(Mak Yong)、2018年的当当颂(Dondang Sayang)、2019年的马来武术(Silat)、2020年的王舡仪式(与中国共同提名)及马来诗体(与印尼共同提名)、2021年的宋吉织锦和2023年的Mek Mulung表演。

惟,大马人民似乎并未就这次的入遗有太大的反应,甚至是引以为傲。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称无形文化资产或无形文化财产,包括民俗、文化、信仰、传统、知识和语言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智慧财产。

相比起物质形式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各项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所引起的关注看似更少人关注,毕竟没有可看见、可触摸的物质、遗址或建筑,但其重要性却绝对不可小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网站,一篇题为《大马早餐文化:在多元种族社会的用餐经验》的文章提到,大马早餐文化在多元种族社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从乡村到城市无处不在,遍布全国,以食物为核心,通过共享早餐时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一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确保了在地传统烹饪技艺的延续性。不同种族和性别的民众因传统早餐而团结一心。这些美味佳肴不仅是大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马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充分展示大马多元民族共生共融的身份象征与文化特色。”

作为一名大马人,这篇文章确实让我与有荣焉,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多元和包容吗?所谓的多元与和谐正是如此,异中求同也同中存异,彼此同生共融,丰富了彼此的文化特色,并成为独一无二的大马文化。

诚如我曾在2024年1月3日刊登的《拿什么和别人抢?》提到,我们可深化美食推动的努力,记录这些美食的源起和故事,然后将之包装成独有的深度文化旅游内容;毕竟每一道美食都因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交融成一道道独有的美食。

在另一篇2024年3月7日刊登的《从华人新村到肉骨茶》提到,多元虽是马来西亚的特色,却也是我们的软肋。因此,追本溯源的同时,也应通过更多跨族间的沟通、对话和了解,将文化传承做得更好,并展现多元的精彩纷呈。

文化的传承需要被看见、被珍视,更需要不断地讲述与深化。从美食的故事到服饰的演变,这些都是我们面向世界讲述独特大马故事的窗口。只有携手守护与传承,打破“软肋”的桎梏,才能让多元真正成为我们无可取代的文化底气。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