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看到同行对于将学生交上的地理考卷白卷以短视频的模式放上网,还引起大家的热议这件事,感到十分无奈。其实学生交白卷从来不是新鲜事,每个老师的教学生涯必然都会遇过有学生的白卷,重点不是白卷本身,而是让学生选择放弃不尝试的原因。
不管是学生交白卷,还是几个月前关于万人弃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的讨论,都不该是过于简化的将责任抛给学生厌学、不努力不尝试,并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反而只会继续忽视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的因素。
如果要为白卷找个说法,那就是学生对相关科目没感觉,连尝试作答的欲望都没有的结果。这背后当然是有各种可能,如课程设计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可能是老师的授课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就是学生连尝试都省下。因此单纯指责学生不努力,辜负老师的用心良苦,并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核心。
为何学生连尝试都不愿意了?本文不谈太多,就回到教育最根本的提问来反思:教育的目的何在?对很多人来说,教育就是教导年轻一代学会专业能力,掌握某个专业后在就业市场能够找到一个位置,赚大钱然后从此走向顺遂人生的工作,这是很多人都相信的答案,也是推动绝大部分人愿意继续呆在学校学习的理由。
然而在今天的各种网路平台上都充斥著大量只需要靠耸动、踩线,却能够获得流量与关注,并且带来庞大金钱的网红,那就表示获得顺遂人生不一定要学习,进而让很多年轻人质疑起学习的目的,毕竟如果不需要学习也可以成为“成功人士”,那不学又如何?不考试又有什么问题?
反过来思考,是不是每个科目都对未来生活与成功有直接关系?假设某些科目,如历史、地理等无法直接成为就业、赚钱的技能,那为什么还需要学这些科目?为何还要花时间去掌握那些知识点来满足考试的需要?这是这么多年教学经验中,无法回避的提问。
今天的孩子有太多事物需要去关心,网路游戏、社交媒体被关注程度、短视频、各种影音平台,甚至与自己无关的网红八卦他们也觉得比自己学习更重要。在有限的时间下,如何取舍轻重成为必要的“技能”,无法让自己有感受的学习就会首先被放弃了。
我们能怪罪学生这种功利式的考量吗?在普罗大众都以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今天,学生的选择只是反映了整个大环境主流思考的结果,而交白卷背后当然也反映出今天一般人对教育的想象与期待而已。
只要大家继续单纯从学科与工作技能的关系看待学校教育,那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育人的工作就会越来越艰难,最坏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失去基本的人文关怀,剩下利益的取舍,大家渐渐不再懂得什么是生活,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一个小零件而庸庸碌碌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