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研究的,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初到一个地方,可看其店铺、商贩贩卖物品来初步判断当地社会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当地人了解,即可梳理出当地主要的产业组构。华人新村有渔村、矿区,以及种植区等类型。经过60年的变迁,大部份新村的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主要的变化仍是遵循国家产业的变化进行调整。

我的家乡麻坡武吉巴西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活动是割树胶。当时整个新村仅有一家五金店,其所售卖的物品以树胶业生产的器具为主。店外的招牌直接书写树抳园用品。胶杯、胶腊、杀草剂、锄头、斧头、胶刀、土油灯、臭土等等均有之,一家五金店支撑了整个村的树胶生产活动。

运输人力、运载货物均需要依靠脚踏车。因而脚踏车维修店的需求是巨大的,每一家每一户都要出门必备的交通工具,脚踏车修理店的生意是非常兴旺的。但一般是以补胎为主。镇上有在1970年代就已有五家脚车修理店。

因为以割胶为生,有了收益,生活必须品的购置又支撑了中药店、布庄、煮炒店、杂货点。彼时,经济的循环简单,胶价的涨跌影响了经济的运行,主要开支均在生活必须品。1980年代彩电才开始流行,但重要的家器诸如冰箱、彩电、洗衣机要到十公里外的城市才购买得到。收音机则托在新加坡打工的友人购入。

1970年代因国家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国内的都会区才开始发展工业。新村的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开始往新加坡迁徙,因为有较丰厚的收益,家庭经济改善,亚答屋翻建为半砖的房子,带动了板厂的产业。枋廊因市场需求而出现。建筑业、水电工也开始出现。

随著人口的增长,电单车的普及,1970年代末摩哆修理店也开始出现。1980年代,花园住宅区的出现,建筑相关行业如五金业、砖窑、板厂吸纳了一部份的就业人口。年轻人学习成绩好的往国内外继续升学,不爱学习的辍学或到刚起步的家具厂、摩哆店、水电工、建筑工地当学徒,或往新加坡工厂打工。整个地方经济的结构因人口增加、因屋业发展,开始变化。

1980年末国家经济起飞,树胶业的没落,树龄较老的被翻种成棕油或果园、花卉盆景,树胶树砍伐后催生了橡木家具厂。政府在南北大道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开辟了工业区,新村轻工业兴起,与家具、屋业有关的铁花厂。轻工业吸纳了很大一部份的就业人口。而国产车土政府的扶持下,大力的发展,我家乡的汽车修理业因应而生。

1950年近千人口的村落,70年来人口已过万,就业方式已由单元的树胶业发展成多元的型态。信息的发达,进口产品透过网络直播转售。就连殡葬业也发展成统包式的专业服务,吸纳了一部份就业人口,成为地方上较具特色的产业。

当然,二十年后,随著目前60岁上下的老人家凋零,年轻人口流往城市,邻近人入迁,对地方的认同会有所差异,历史记忆逐渐模糊。幸好十年前已经梳理了地方拓殖史,不会这么容易断层。

新村见证了国家的变迁,也看到华人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脉络,是学术研究的好材料。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