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时代的发展,“做自己”已成为深受推崇的价值观。近年来,在强调“只活一次”的 YOLO (You Only Live Once)思潮助长下,更为明显。不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中,都可听见要“勇敢做自己” 的声音,就连就读小学阶段的孩子也开始高嚷 “做自己”,be yourself!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说“做自己吧,因为其他人已经有人做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的个体,我们无法成为别人,也不需要成为别人。只是在“做自己”之前,有必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特别是对于身处成长期、摸索期的孩子来说,只是片面地强调“做自己”,鼓励“做自己”,而忽视对自我的探索,缺乏对自我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将产生副作用,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社会适应困难。

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误以为“做自己”就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不必承担责任与压力,无需顾及他人感受,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只要我高兴就可以了。但凡在学业、工作或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就理直气壮地以“做自己”为放弃的理由,选择躺平。又或者被表面化的个性化表达所迷惑,以为只要与众不同,就是实现“做自己”,而不自觉地依赖外在评价,迎合潮流,导致内心空虚,失去人生目标。

“认识自己”意味著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喜好、优缺点、价值观等。这是一项复杂的人生功课,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探索,不断调整,慢慢形塑。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是故在传授知识与技能之馀,也须为他们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因为对于自我的认识,无法靠传授,只能交由自己去挖掘、发现,透过内心与外部世界的联结,跟外在的人、事、物的交集、碰撞而找到边界感,确立自己的位置,自我定位。换言之,“做自己”不是只关注自己,不能只关注学业、成绩,而是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体验,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与真实生活中的人产生情感联结。

特别强调“真实”,是因为对于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孩子来说,虚拟世界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真实世界更具吸引力,不必费力适应。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看来年青朋友常说的“社恐”,并不是玩笑话。

在这个高呼“做自己”的时代,孩子的探索时间、空间却越变越狭窄,每天上学、回家、补习,三点一线,仅剩不多的个人时间又忙著上线,与生活渐行渐远,试问如何认识自己?如果并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终究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所谓的“自己”又该从何做起?所以偶尔听到年轻的孩子高喊要“做自己”时,会像杞人一样忧天。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